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武夷山市以山名命名,境內擁有豐富的旅游、茶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 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武夷山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更是將保護生態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擺在重要位置。
一、加強管理,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近年來,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健全生態保護體制建設,制定實行了《武夷山九曲溪保護管理暫行規定》、《武夷山市城市園林綠化暫行規定》、《關于鞏固申報〈世遺〉成果、加強風景資源保護、管理的決定》、《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等規范性文件,把武夷山市管理保護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特別是《福建省武夷山景區保護管理辦法》2005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4次常務會議通過頒布施行以來,武夷山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轉變方式,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武夷山是世界雙遺產地,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度假區,生態保護極其重要。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關心和批示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成立。近年來,探索出“用10%面積的生態產業發展,換取90%面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新經驗,轉變方式,在保證合理的經濟效益下,做到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多管齊下,保護生態環境。1994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在全國首創聯合保護制度,與省地市林業部門、周邊各級政府一起成立聯合保護委員會,制訂《聯合保護委員會章程》和《聯合保護公約》,形成“管理局-管理所-哨卡”和“聯合保護委員會-聯保小組-村、場”兩線交織的三級保護管理網絡體系,牢牢筑起了保護區周邊200多公里長的聯合保護防線;聘用272名生態公益林護林員,吸收近10%的區內群眾直接參與資源管護工作;建立專業森林消防隊,配備服裝、共建、防護用品,定期組織培訓;成立駐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武警執勤點,負責保護區防火滅火、檢查巡邏勤務。多方保護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至今已連續25年無森林火災、無重大林政案和無重大森林病蟲災害發生,并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典范,進入國內一流的現代生態示范保護區行列。此外,自2009年6月起,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停止大眾旅游,而景區的天游、竹筏、一線天、大紅袍等經典旅游線路,游客絡繹不絕,這一做法受到國內外好評。
創新模式,保護與發展并重。保護與發展,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武夷山作為旅游城市,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旅游產業支撐。為了實現保護與發展并重,近年來,保護區將約占保護區總面積10%的集體林劃為固定生產區域,供區內群眾發展毛竹、茶葉、養蜂等資源非消耗型生態產業。同時,確保占總面積90%區域的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這個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國自然保護區較好解決保護與發展矛盾問題的一個成功典范”。村民們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生態環境給他們帶來的益處,保護生態已從政府的一方推動轉變成村民的自覺要求和行動,盜伐盜獵的行為銷聲匿跡,如今,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已從建區初的92.11%上升到96.3%,森林凈增2.6萬畝,真正做到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