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飛竹鎮:山好水好收入好 生態富民大有為
近年來,在政府扶持政策的鼓勵下,馬洋村民辦起上百畝生態茶園。由于山好水好,茶葉的品質特別高,上等的茶青1公斤能賣到180元。村民不僅辦起了茶園,還建起了茶葉加工廠,開起了茶葉銷售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村里產的鐵觀音在2011年第十屆中國安溪鐵觀音茶王賽中摘得銀獎。“村民有遠見,十八大報告一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村里馬上就集中種起了200多畝綠化苗,以滿足今后城市綠化需求。”王開先說。
“建設美麗中國,要從建設美麗鄉村做起。”馬洋村村民鐘勝光說,以前,村里曾垃圾遍地,近幾年,水泥路通了,廣場建起來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馬路上一片紙屑都看不到。山好水好收入好,老百姓對來之不易的環境格外珍惜。
記者體會:采訪中,羅源縣縣長吳蘭錚告訴記者,曾幾何時,在羅源的霍口等鄉鎮,養殖業泛濫,對敖江流域造成一定污染,威脅到福州第二水源地的安全。近年來,羅源一邊花大力氣“堵”,另一邊出好政策“疏”。畜禽養殖整治見效后,去年,羅源縣出臺《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緊緊圍繞當地生態環境做文章,發展食用菌、茶葉、竹木、果蔬等六大特色農業產業,極大調動了當地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今年初以來,該縣財政累計補助農業2500多萬元,進一步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當地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飛竹鎮的現狀,正是羅源縣激勵政策良性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農民富了,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更到位了。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羅源縣的實踐證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吳蘭錚告訴記者,羅源縣正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契機,進一步研究好政策、好做法和好制度,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