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夏眼中,三年系統培訓,已讓哲林這樣的孩子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跋癯燥垺⑾赐搿⑾匆?、疊被,甚至外出購物這樣的事,他們可以完成得很好了?!?/p>
在緊挨宿舍區的地方,是中心內設的“庇護工廠”。在這里見到李哲林時,他正與伙伴一起給棉簽裝盒:將棉簽擺成7層,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小鏟子鏟起來,放進盒子,蓋上蓋子,再用透明膠固定……流程很簡單,學員們卻一絲不茍。一上午,哲林完成了20多個棉簽盒的包裝。記者的突然到訪引起他的注意時,得到的是熱情的回應:笑著問好,展示勞動成果。
“庇護工廠”,是中心為學員們提供“庇護性”就業的場所,來料加工的商品都是從與中心合作的企業運來的,勞動收入均以工資的形式給學員?!靶孰m低,但他們做的手工活比起正常人卻一點也不遜色。”在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主任楊家輝眼中,這些孩子都是他的驕傲。
據楊家輝介紹,中心還大膽借鑒港澳臺先進經驗,針對智障人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對一幫扶,及時發現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機能、交際、心理等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引導。
除基本的生活技能培訓和在“庇護工廠”的工作,平日里,學員還會參加各類興趣小組,如音樂、手工、特奧、農技小組,甚至還有超市購物、洗車培訓等?!皫椭麄冋莆找环N勞動技能其實并不難,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制度意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融入社會?!睏罴逸x說。
哲林的家在寧德,因路途較遠,他只有在大型節假日才會回家。不過,平日里,父母也會隔三岔五來看望他,他也經常通過電話和父母溝通感情。
據了解,省啟能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來,已托養130多名16-45歲的智力及精神殘疾學員,除象征性收取代辦伙食費外,免收一切費用。更重要的是,經生活和勞動技能培訓,一些中輕度殘疾的學員,如哲林那樣實現了“庇護性”就業,還有8名智障學員走出了中心,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走上保潔、管護、手工制作等社會崗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就業。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