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泉港區后龍鎮峰前村95%村民自動繳納垃圾處理費,界山鎮界山村企業家捐助50萬元用于 “美麗鄉村”建設,南埔鎮大學生村官組建“美麗鄉村”服務小組活躍在鄉村田間地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進一步激起泉港區廣大農民的新希望和創業激情。鄉村干凈了,群眾樂了,廣闊農村大地正變成富裕康莊、文明和諧的幸福家園。
青山綠水,黃田“甩掉窮帽”
近日,筆者來到泉港區涂嶺鎮黃田村蔡田自然村,參觀一家鱘魚養殖場。養殖場負責人吳輝濱介紹說,鱘魚養殖對空氣和水質要求很嚴格,是目前世界上公認利潤最高的產業之一。正是當地有優良的生態環境,他才決定在這里投資養殖鱘魚。
黃田村背靠筆架山,是泉港最偏遠的革命老區據點村之一。站在村部二樓,徐徐吹來的綠野山風中攜著一股特別的清香,讓人不禁放慢呼吸;舉目四望,遠處山路逶迤、林木繁茂,近處流水潺潺的黃田溪環繞著層層梯田,一派寧靜怡人的田園風光。黃田村村支書陳其偉說,我們村能脫貧致富奔小康,依靠的就是這好山好水。
黃田村地處泉港、惠安、洛江和仙游四縣區交會點,過去屬被遺忘的角落,經濟底子薄。朝陽公路通車后,村里1萬多畝礦產豐富的山地資源成為“寶藏”,每年都有廠家跑來洽談合作挖瓷土,卻都吃了閉門羹。“雖然挖礦產能使村集體收入在短期內有明顯增長,但會嚴重破壞環境。生態農業和旅游業投資大、回收期長,但只要持續努力,就能實現脫貧致富。”陳其偉說。
為保護山體,黃田村民多次向農技部門尋求支持,尋找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的經濟農作物,從最早的龍眼、余甘、荔枝、柿子、楊梅等,到現在的無公害茶樹和香樟等名貴樹種。為避免破壞水質,黃田村引導養殖戶從養豬、牛、羊改為養蜂和鱘魚等,減少污染物排放。目前該村擁有萬畝果樹基地、萬只珍稀動物養殖基地、500多畝有機茶園和百畝中草藥基地,實現生態農業多種開發經營,林木、蜂蜜、礦泉水、茶“四大件”實現了產業化。去年,黃田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村集體收入達50多萬元。黃田從過去的貧困村,變成省級文明村和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大部分村民從破舊的鵝卵石房搬進小別墅。現在該村又瞄準了生態休閑旅游業,加快整合現有的生態農業資源和周邊自然人文資源,打造周邊市民自駕游的目的地。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