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突出項目運作。把農村精神文明的目標任務,細化分解為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創意文化發展等重點建設項目、為民辦實事項目,落實到五大戰役、十大競賽活動中,確保農村文明創建有成效、有亮點。列入“五城同創”。與全國文明縣城、衛生縣城、生態縣、園林縣城、森林縣城等“五城同創”活動捆綁推進,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文明縣城榮譽稱號,成為全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的縣份,代表了目前國家較高的生態水平,文明村鎮覆蓋率67%,巖溪鎮成為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教育、文化、衛生、社保、環保、安保等一批民生問題明顯改善,農村等級水泥路、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人口計生連續九年保持全省計生一類達標先進縣,基本實現全民醫保、農村住房統保,城鄉群眾、干部職工收入明顯提高,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位居全省前列。列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壯大中華漢文苑、龍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文化龍頭企業、特色文化企業、文化創意企業、新興文化企業,精心包裝“慢客村、慢客園、慢客島”等一批以“慢生活”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成功申報注冊慢(漫)客系列商標36件,實現文化與旅游和諧互動。
二是突出打造精品。堅持把打造“田園風光、生態之城”作為推動鄉風文明的民生綜合工程、新農村建設抓手,把鄉村、田園、山林、水域等統籌起來規劃,與經濟發展、村莊環境整治、“點線面”攻堅計劃等工作捆綁開發,整合為小城鎮建設、小流域治理、小片區提升、小水利開發、小社區配套、小產業發展等“六小工程”,突出以山為依襯、以水為脈絡、以田為基底、以路為骨架,開展“三村、四路、五區”重點示范區域集中整治,涉及5個鎮(區)、13個行政村,線路總長44公里,實施“搬、拆、建、綠、整、改”等6大類、235個子項目,探索建立“美、用、管、合、簡、富”等長效機制,挖掘一派富足和諧、舒適安逸、美觀整潔、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風景,初步體現“顯山、露水、秀村、融綠”田園風光效果,實現“山青林茂、水體良好、道路明暢、良田飄香、村莊秀美、廠區景化、城鎮宜居”的目標要求,順利通過省市拉練檢查,被省主要領導肯定為全省典型,上升為實現“三個更加福建”的一種模式,在全省進行總結宣傳推廣。
三是突出完善機制。堅持從機制入手,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常抓不懈、取得實效。活動常態化。縣、鎮兩級都設立領導小組、專門機構,組建149名縣、鄉、村三級時政宣講員隊伍,設立172家文明市民學校、家長學校、農技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期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學校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行軍民共建、城鄉共建、結對共建等多種模式,做到每個鄉鎮、每個單位、每個村都有一支專門隊伍在抓文明建設。投入多元化。逐年增加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財政預算,充分運用稅收、貸款、價格等經濟手段,帶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娛活動開展等,形成滾動投入、滾動產出的良性循環。宣傳立體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流動宣傳車、文藝演出、公益廣告等手段和陣地,在主要街道、重點場所設立公益廣告宣傳牌、懸掛創建標語等,廣泛宣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要求、典型,做到有聲、有色、有影。
四是突出群眾參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充分激發干部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豐富城鄉文化。深入開展“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賽、冬之戲”系列文體活動,開展文化鄉鎮、文化村莊、文化企業等創建活動,在重大節慶、紀念日舉辦元宵焰火晚會、龍舟賽等大型文體活動,活躍地方特色文化。同時,重視外來工文化生活,完善文體娛樂設施,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組織體育競賽、文藝表演等活動,不斷豐富外來工文化生活。深化公益活動。開展無償獻血、慈善助學、情系災區等愛心救助活動,全縣慈善事業蔚然成風。特別是在全市率先成立縣級志愿者協會及基金會,每年都廣泛開展關愛農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各種便民利民活動,文明單位志愿服務隊有162支、人數1.26萬人。樹立道德導向。注重挖掘典型,表彰先進,用模范引領風尚、形成導向,先后表彰兩屆縣級道德模范和一批十佳好人等活動,有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福建好人榜”,2人被評為漳州市道德模范,2人被評為2008年度、2009年度感動漳州人物。
幾年來,長泰縣注重用現代文明引領傳統文化、用創意文化提升產業活力,加快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了城市文明、村鎮文明互相促進,促進了文化產業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我們要以這次工作會為新的起點,認真學習借鑒各兄弟縣(市、區)的經驗與做法,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推動長泰跨越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