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期
(增刊)
?
福建省文明辦?? ????????????????????2012年10月15日
按:9月27日,漳州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在長泰縣召開。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許榮勇出席會議并講話,市直有關部門和長泰縣領導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了發言?,F將許榮勇、黃江輝、張慧德、黃仲芳等4位同志的講話摘要,以及長泰縣巖溪鎮創建全國文明村鎮的經驗做法予以刊發,供各地各部門學習借鑒。
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許榮勇: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保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
黨的十七大以來,漳州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日益深入。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理論創新成果和形勢政策教育,廣泛宣傳中央和省市的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解,激發出創造幸福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巨大熱情。二是群眾性創建活動日益拓展。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道德模范評選、身邊好人評選、“講文明、樹新風”、“我們的節日”、志愿服務等活動,廣大農民群眾道德素質、文明素養進一步提高,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培育和樹立了一批創建工作典型,一縣、二村、三鎮(長泰縣,角美、港尾、巖溪鎮,陳城鎮澳角、港尾鎮卓岐村)榮獲全國文明縣城、鎮村稱號;23個鎮、21個村榮獲省級文明鎮、村稱號;61個鎮村榮獲市級文明鎮、村稱號;創建宣傳文化中心戶11000多戶、市級十星文明戶321戶、五好文明家庭69戶、省市縣三級美德在農家示范點63個、美德特色家庭4205個,創建活動農戶參與率達95%以上。三是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加快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著力構建覆蓋廣泛的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加強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廣泛開展的鄉村文化廣場、“三下鄉”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日益改善。堅持把農村環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農村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社會秩序、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在全市組織開展了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全市93個鄉鎮、1376個村開展這項活動,有力推進了村鎮綠化、美化、凈化,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農村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可以說,近五年是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深化拓展、整體推進的五年,是農村改革發展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不斷提升的五年,也是農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農村環境面貌變化最大的五年。
今天,會議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這是我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推動建設創業創新又富又美新漳州的一項重大舉措,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按照要求,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4點意見。
一、緊貼時代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著力體現時代特點、突出農村特色,讓農民群眾更好地感知領悟、遵守踐行。要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農民,用農民看得明白的讀物、便于參與的活動、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宣傳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幫助農村干部群眾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深入宣傳省、市黨代會精神,全面準確地宣傳解讀中央和省、市的強農惠農政策,讓農民群眾及時了解形勢,全面掌握政策,激勵廣大農民群眾為建設美好幸福新生活而努力奮斗。要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深入開展以“公共生活好習慣”為主題的道德促進行動,努力構建互助互愛、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緊貼農村實際,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堅持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題,不斷豐富創建內涵,突出創建重點,形成整體效應。要進一步深化文明村鎮、文明戶、文明生態村、文明小康村、文明農貿市場等創建活動,建設一批文明示范村、一批十星級文明戶、一批農村文明集鎮、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典型,到“十二五”末,努力實現全市40%以上的縣城建成省級(含國家級)文明縣城,30%以上的鄉鎮建成省級文明鄉鎮,50%以上的鄉鎮和3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市級文明村鎮,5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縣級以上文明村。要深化城鄉共建共創活動,健全以城帶鄉、城鄉共創長效機制,結對幫助建設公共設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條件、開展科技培訓、發展社會服務,廣泛動員各種組織和人士到農村開展志愿服務,鼓勵引導建立鄉鎮和村級志愿服務隊伍,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支持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三、緊貼農民需求,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
要牢牢把握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地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緊貼民生改善,全面整治村容村貌
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義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工作部署,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強化配套功能、方便群眾生活、保護生態環境,加強對鎮村規劃和建設的指導和協調,以鄉鎮規劃帶動村莊規劃全覆蓋。要按照“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小城鎮建設。要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與綠化美化結合起來,加快農村交通、水利、郵政、通信、電力、環衛、市場等建設。要繼續深入開展村容整治行動,堅持“家園規劃、家園整理、家園清潔、家園綠化”四位一體,發揮全市110個市級、200個縣級村容整治示范村的帶動作用,著力抓好農村環境全面整治。要健全農村環衛工作長效機制,把農村衛生整治狀況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重要考評指標,推動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有較大改觀,努力實現“田園風光、生態環境、和諧新村”的目標。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事關農村發展全局,事關農民切身利益。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業創新又富又美新漳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 黃江輝:
多措并舉不斷提升漳州農村文明創建水平
一抓機制,形成齊抓共管領導格局。市文明委成立了由宣傳部、文明辦、綜治辦等29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聯席會議職責、會議形式及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各縣(市、區)把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加強組織協調。各鎮村積極貫徹落實,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扎實予以推進。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席會各成員單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惠農資源協同運作,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合力。宣傳、體育、文廣新等部門大力推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加大發展農村輿論宣傳和力度,引導社會各界更加關心農村、關愛農民。農業、林業、交通、環保等部門結合各自業務工作,積極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綜治、公安等部門深入推進農村平安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范體系,改善治安狀況,增強群眾安全感。發改、住建、國土、規劃等部門將村鎮建設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列入重要工作內容,指導農村住房建設。農辦、教育、科協、人社等部門開展農民創業培訓工程,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農民依靠科技發家致富的信心和本領。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激勵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工作形成了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抓共建,推進“文明和諧村”建設。市文明委積極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子、新途徑,在認真總結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任務,順勢而為,深入開展“文明和諧村”創建活動,成立了由市經貿委、市建設局等16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文明和諧村”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開展城鄉共建文明和諧示范村活動的意見、通知和考評細則,賦予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新內涵,拓展創建活動新載體。在全市組織開展以城鄉共建為主要抓手,以“五定”、“四帶”、“四捆綁”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單位掛鉤共建活動(“五定”即定各村創建規劃、定共建協議、定包村領導、定發展項目、定工作措施;“四帶”即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點子、帶著項目;“四捆綁”即實行責任、工作、任務、目標“四捆綁”),組織359個省、市級文明單位與全市120個文明和諧創建重點村(每個村由3-4個文明單位掛鉤)簽訂共建協議,結成共建對子。共建活動開展以來,各單位從信息、技術、設備、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村大力支持。據統計,我市開展城鄉共建活動以來,共建雙方已投入共建資金8000多萬元,組織實施共建項目700多項,有力地推動了“文明和諧村”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
三抓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機關和鄉鎮(村)基層干部隊伍思想素質建設,推行“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全市各級陸續開展領導蹲點聯戶、部門掛鉤聯戶、干部結對聯戶等活動,向廣大農民宣傳黨的惠民惠農政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宣講科學發展觀、時事政治,進一步促進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激發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二是突出社會公德教育。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四德”教育,廣泛宣傳福建精神和志愿服務理念,普及學習《公民道德規范》和《鄉風文明公約》。近年來,全市開展道德宣傳教育5000多場(次),贈送發放《漳州市文明禮儀手冊》宣傳資料3萬多冊(份),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信息、美德、法律等“六進農家”活動3000多場(次)。組織“道德模范”、“感動漳州人物”、“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涌現出了“全國見義勇為、抗洪救災英雄”歐建成、歐南成;省級道德模范、“感動漳州人物”李雅娟、林建宗等一批來自農村的先進模范人物。有效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見賢思齊,學習和爭當道德模范。三是突出農村新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端午等“我們的節日”為契機,廣泛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紙、木板年畫、奇石和地方文明小戲等民間民俗文藝項目,大力發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農村特色文化,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已建立鄉鎮綜合文化站114個,農家書屋350個,農民樂園86個,完成126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89個鄉鎮級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場所和4000多個單項體育協會建設。四是突出法制宣傳教育。法院、檢察院、公安、工商等執法部門在廣大農村建立法律知識宣傳欄,開設法律咨詢點,向農民開展法律法規宣傳講座,增強農民學法、知法、守法的自覺性,預防和減少了違法犯罪,農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進一步增強。
四抓整治,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和實事工程。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全面推進村容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家園規劃、家園整理、家園清潔和家園綠化結合起來,整體推進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住建局按照“適用、經濟、安全、美觀”的原則,編制10個農村住宅設計方案圖集,免費發放農村推廣使用,以點帶面引導農民按規劃集中建設單元式和聯排式住宅,即節約土地資源,又改善了“有新房無新村”的狀況。目前,全市已有6批共113個鄉鎮、1486個村,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整治并通過省級驗收,垃圾治理率鄉鎮達100%、村達89.4%。
五抓科技,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各級各部門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整合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如:市海洋漁業局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漁業科技推廣網絡,啟動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培育515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1.2萬養殖戶,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市供銷社成立了中國總社漳州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站,對學員進行技能培訓和鑒定,使學員專業知識有明顯提高。市旅游局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建設,培育“鄉村旅游”品牌,成為農村脫貧奔小康、農民就地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富民”效應彰顯。市農辦、科協、人社局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大力開展農民就業培訓,加強農村適用技術和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經濟頭腦和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新農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 ??六抓民生,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各級各部門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醫療、就業、安居、社會保障、扶貧解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等重點問題出發,努力實現“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如:市財政局不斷增加“三農”投入,預算安排財政支農資金9566萬元,比上年增長11.2%,篩選上報支農項目400多個,共爭取上級專項補助6.28億元。市衛生局以醫改為動力,不斷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全市參合率達到99.73%,住院政策補償比例達到70 %以上,農民住院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8萬元。市教育局大力推進“綠色校園、花園式學?!眲摻üぷ?/span>,努力把農村學校打造成干凈、整潔、綠化、美化的花園式學校。目前,全市已建立“綠色校園”160所。市交通局著力解決農村群眾“乘車難”問題,開通農村客運班線114條,投入客運班車454輛,實現全市113個鄉鎮開通客運班車。文廣新局認真抓好“村村通”、“村村響”工程建設,全市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9.11%和99.12%,使農民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解決。
七抓特色,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以滿足農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以農民群眾互幫互助、滿足自我需求為主要方式,在農村大力開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志愿服務活動。利用村民會議、村務公開欄、有線廣播、閉路電視等渠道,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和宣傳農村志愿服務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福建省百萬志愿者學雷鋒十大行動”暨“漳州市萬名機關干部結對幫扶困難群眾活動”啟動儀式,號召廣大機關干部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結對幫扶困難群眾,特別是幫扶農村貧困、殘疾和孤寡老人,在社會上形成人人支持基層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村基層志愿服務活動健康發展。市婦聯著力推進美德進農家活動,深入開展“愛心媽媽”親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活動,全市有400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得到結對關愛。市紅十字會開展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為主的“關愛生命”、“紅十字百村行”等志愿服務活動,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
?長泰縣委書記? 張慧德:
以農村文明創建引領長泰新農村建設
幾年來,長泰縣堅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好,與打造“田園風光、生態之城”相促進,與深化拓展全國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園林縣城、生態縣、森林縣城“五城同創”活動相統籌,城鄉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巖溪鎮獲得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全縣所有鄉鎮都進入省級文明鄉鎮行列,43個行政村被評為文明村,文明村鎮覆蓋率占到67%。
一是以德育人提素質。組織評選“道德模范”、“十佳孝子(媳)”、“十星文明戶”和“身邊好人”,蔡連鳳、梁蓉、林水成相繼榮登中國好人榜,林坂勇、林束發榮獲市第二屆道德模范,徐清華、陳國海等多人獲得感動漳州人物榮譽稱號,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群眾學習先進、爭當先進,推動形成鄰里團結、家庭和睦、誠信友愛、扶貧濟困的人際關系。培育新型農民,加大科普知識宣傳,評選信用村、信用戶,組織創建文明縣城、“留田園風光、建生態之城”等專題文藝“三下鄉”活動,建立上蔡村村級志愿服務站,教育廣大農民知榮辱、樹新風、講誠信,爭做講文明、知禮儀、守法紀、懂科學的新型農民。
二是以文化人引風尚。在全市率先完成了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全縣各鄉鎮場均建有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縣建成文明樂園、鄉村公園45個,村級宣傳文化中心15個,文化中心戶700個,農家書屋39個。56個村完成農民體育建設工程,基本配套了籃球場、門球場、排球場等設施,巖溪、枋洋、陳巷等3個鄉鎮建設了青少年體育活動場所,村村設有老年人活動中心,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農民的文化活動需要。實施文化育人,注重培育文化特色村,形成了城關龍、溪東獅、京元球、珠坂戲、鶴亭木偶、金里書法、珠浦剪紙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結合“我們的節日”活動主題,先后策劃舉辦了舞龍獅、龍舟賽等一系列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推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發展文化旅游,把山重村“賽大豬”和珪后村“下水操”等傳統民俗,演繹成為弘揚勤勞致富、艱苦創業以及忠、義、勇精神的民俗活動。鼓勵精品創作,繁榮民間文化活動,發掘創作了一批富有鄉土氣息的優秀文藝作品,積極引導民間文化活動向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是以城帶鄉促成效。發動各級文明單位、縣直機關單位以及軍警加盟城鄉共建,采取單位掛鉤共建、銀村共建、村企共建、軍警民共建等形式,積極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縣委確定每個縣直單位掛鉤聯系一個行政村,明確責任和任務,把共建成效列入縣直單位年終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作為考核和評價文明單位晉檔升級的重要條件和依據,確保掛實鉤、出實效。縣文明委每年選擇一批文明和諧村與市級以上文明單位共建,突出文明樂園、村容整潔、社會事業等重點,并簽訂《城鄉文明共建活動協議書》,文明共建形成常態化、制度化。
四是以工促農齊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強縣、對接特區、項目帶動”三大舉措,依托近郊區位、綠色生態等優勢,在城鄉規劃、產業合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積極主動融入廈漳泉同城化進程,推動工業經濟、生態旅游、文化發展等產業快速發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增幅、進度繼續保持全市前列。尤其是堅持作為全市“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試點,將全縣的城鎮、工業帶、旅游區整合為一個大生態園、大文化園進行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田園風光、生態之城”建設、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縣城文體中心、省級小城鎮試點等一批組團項目,順利通過省市拉練檢查,被省領導批示為重點推廣的村莊環境整治典型,上升為實現“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一種模式,成為全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的縣份,代表了目前國家較高的生態水平。
下階段,我們將以這次工作會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鑒各兄弟縣(市、區)的經驗做法,奮發進取,再接再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齊抓共管、隊伍建設、資金投入、檢查監督等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管、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推動群眾道德風尚、思想狀態、精神風貌、文化素養等水平不斷提高,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為落實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長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黃仲芳:堅持“四個突出”? 建設生態之城
一是突出項目運作。把農村精神文明的目標任務,細化分解為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創意文化發展等重點建設項目、為民辦實事項目,落實到五大戰役、十大競賽活動中,確保農村文明創建有成效、有亮點。列入“五城同創”。與全國文明縣城、衛生縣城、生態縣、園林縣城、森林縣城等“五城同創”活動捆綁推進,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文明縣城榮譽稱號,成為全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的縣份,代表了目前國家較高的生態水平,文明村鎮覆蓋率67%,巖溪鎮成為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教育、文化、衛生、社保、環保、安保等一批民生問題明顯改善,農村等級水泥路、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人口計生連續九年保持全省計生一類達標先進縣,基本實現全民醫保、農村住房統保,城鄉群眾、干部職工收入明顯提高,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位居全省前列。列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壯大中華漢文苑、龍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文化龍頭企業、特色文化企業、文化創意企業、新興文化企業,精心包裝“慢客村、慢客園、慢客島”等一批以“慢生活”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成功申報注冊慢(漫)客系列商標36件,實現文化與旅游和諧互動。
二是突出打造精品。堅持把打造“田園風光、生態之城”作為推動鄉風文明的民生綜合工程、新農村建設抓手,把鄉村、田園、山林、水域等統籌起來規劃,與經濟發展、村莊環境整治、“點線面”攻堅計劃等工作捆綁開發,整合為小城鎮建設、小流域治理、小片區提升、小水利開發、小社區配套、小產業發展等“六小工程”,突出以山為依襯、以水為脈絡、以田為基底、以路為骨架,開展“三村、四路、五區”重點示范區域集中整治,涉及5個鎮(區)、13個行政村,線路總長44公里,實施“搬、拆、建、綠、整、改”等6大類、235個子項目,探索建立“美、用、管、合、簡、富”等長效機制,挖掘一派富足和諧、舒適安逸、美觀整潔、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風景,初步體現“顯山、露水、秀村、融綠”田園風光效果,實現“山青林茂、水體良好、道路明暢、良田飄香、村莊秀美、廠區景化、城鎮宜居”的目標要求,順利通過省市拉練檢查,被省主要領導肯定為全省典型,上升為實現“三個更加福建”的一種模式,在全省進行總結宣傳推廣。
三是突出完善機制。堅持從機制入手,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常抓不懈、取得實效。活動常態化。縣、鎮兩級都設立領導小組、專門機構,組建149名縣、鄉、村三級時政宣講員隊伍,設立172家文明市民學校、家長學校、農技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期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學校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行軍民共建、城鄉共建、結對共建等多種模式,做到每個鄉鎮、每個單位、每個村都有一支專門隊伍在抓文明建設。投入多元化。逐年增加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財政預算,充分運用稅收、貸款、價格等經濟手段,帶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娛活動開展等,形成滾動投入、滾動產出的良性循環。宣傳立體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流動宣傳車、文藝演出、公益廣告等手段和陣地,在主要街道、重點場所設立公益廣告宣傳牌、懸掛創建標語等,廣泛宣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要求、典型,做到有聲、有色、有影。
四是突出群眾參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充分激發干部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豐富城鄉文化。深入開展“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賽、冬之戲”系列文體活動,開展文化鄉鎮、文化村莊、文化企業等創建活動,在重大節慶、紀念日舉辦元宵焰火晚會、龍舟賽等大型文體活動,活躍地方特色文化。同時,重視外來工文化生活,完善文體娛樂設施,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組織體育競賽、文藝表演等活動,不斷豐富外來工文化生活。深化公益活動。開展無償獻血、慈善助學、情系災區等愛心救助活動,全縣慈善事業蔚然成風。特別是在全市率先成立縣級志愿者協會及基金會,每年都廣泛開展關愛農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各種便民利民活動,文明單位志愿服務隊有162支、人數1.26萬人。樹立道德導向。注重挖掘典型,表彰先進,用模范引領風尚、形成導向,先后表彰兩屆縣級道德模范和一批十佳好人等活動,有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福建好人榜”,2人被評為漳州市道德模范,2人被評為2008年度、2009年度感動漳州人物。
幾年來,長泰縣注重用現代文明引領傳統文化、用創意文化提升產業活力,加快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了城市文明、村鎮文明互相促進,促進了文化產業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我們要以這次工作會為新的起點,認真學習借鑒各兄弟縣(市、區)的經驗與做法,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推動長泰跨越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長泰縣巖溪鎮“五鎮同創”成效顯著
長泰縣巖溪鎮是首批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 “十一五”期間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幅,先后榮獲5個國家級、13個省級、36個市級榮譽稱號。2005年和2009年連續兩屆被中央文明辦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為“全國文明村鎮”。在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中,該鎮將“培育融合發展元素、突出閩南特色、體現田園氣息的宜居城鎮文明之鄉”作為奮斗目標,把“全國文明村鎮”的創建標準進行細化、量化,構建“文明村鎮、生態鄉鎮、衛生鄉鎮、綠色鄉鎮、省級小城鎮”“五鎮同創”的格局。通過多年的努力,巖溪鎮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社會文明程度、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全鎮上下風正氣順、人和業興。
在創建中,不斷改善人居,打造溫馨宜居小城。圍繞“生態宜居工貿小城鎮”的發展定位和“不求大求精品,不求全求特色”的建設理念,推進高品位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先后編制12項城鎮規劃,拆遷舊城、舊村54.6萬平方米,征用城建用地780.45畝,修建鎮區道路27公里,重建橋梁6座,全面拉開“三橫六縱”的鎮區交通框架。成功突破舊城改造難題,統規統建頂安小區100套聯排房、272套公寓房,配套建設60米寬商業街、農貿市場、中心幼兒園、以頂安社區為中心的城鎮綜合體示范區已現雛形。建設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以及江濱公園、錦溪公園、天妃園等3座城鎮公園,架設路燈14.2公里,完成26處夜景工程,構建連接城鄉的綠水、綠化景觀帶,為群眾營造出一個“環境整潔、設施齊備、生活便利”的宜居環境,
在創建中,堅持依法治鎮,保障社會和諧有序。整編擴充城監中隊,組建交警中隊、文明勸導隊,全天候、全方位巡查,拆除鎮區防盜網,整頓違規攤點、店外店、規范車輛停放秩序,設立環衛站及村級保潔隊,發動青年志愿者參與家園清潔、村容整潔行動,促進群眾逐步摒棄不文明的生活習慣。積極推進“平安創建”,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巖溪派出所被評為“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巖溪法庭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法庭”,巖溪司法所被評為“全省先進司法所”,司法所長被評為“全國模范司法所長”,該鎮被評為2007-2010年漳州市綜治工作先進單位。同時,加快基層民主進程,珪前村“五要工程”受到省委孫書記的高度評價。
在創建中,注重改善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協調城鄉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村莊環境整治,推動小城鎮建設領域向農村延伸,新建通往各自然村、偏遠山區水泥路55公里,實施地災點整村搬遷重建項目4個,建成鄉村公園6座、三農服務中心1個、老年人門球場2座、農家書屋3個、鄉村閱覽室11座。特別是上蔡村,實施管線下地,推進立面改造,推動“四旁”綠化,建成上蔡鄉村公園、農貿市場,配套亮化、美化、凈化工程,逐步成為“房屋美觀、環境整潔、配套完善、自然生態”的宜居新村,群眾生活更幸福、心氣更順暢,社會更和諧,得到省委孫書記的充分肯定,成為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新模式之一。另外,堅持每年開展扶貧助學活動,為全鎮600多戶失地農民辦理了失地農保,實現新農保參保率95%以上,最大程度實現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
在創建中,突出統籌協調,優化文明村鎮內涵。整合教育資源,積極支持巖溪學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13個校安工程。優化醫療環境,二醫院建成婦幼防疫綜合樓,計生服務所被評為國家級中心服務站、省一級優質服務所。注重人與生態和諧發展,全鎮3個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6個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豐富道德實踐載體,深化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孝子賢婿”、“孝媳賢女”、“綠色家庭”、“幸福家庭”等創建活動,多位村民在各類道德模范評比中多次上榜,林水成被評為“中國好人”?!叭滤佟北涣袨槭〖壏俏镔|文化遺產。村級文明創建熱情高漲,湖珠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珪后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其余9個村均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在創建中,培育支撐產業,夯實文明創建基礎。2007年,創辦巖溪工業集中區,規劃發展輕工制造、機械制造、文體用品、水暖衛浴等“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工業區擴大至3550畝,主干道與福廣高速公路巖溪互通口對接相連,現有落戶企業60多家,總投資超40億元,海大飼料、翊辰菱鎂等10家投資上億元企業及郎都衛浴、偉士體育用品等2家中國馳名商標企業相繼入駐,工業經濟進入蓄勢突破、成型聚變的關鍵期。同時,培育了董湖茶葉等一批農業企業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扶持壯大長泰蘆柑、無公害蔬菜、有機茶葉等3大特色基地,有效促進農業轉型增效,農民人均純收入較2006年接近翻番。
下階段,巖溪鎮將進一步抓好小城鎮建設,抓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國文明村鎮創建成效,展現全國文明村鎮風采,努力打造出一張城鎮文明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閩南特色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的城鎮名片,力爭成為可看、可學、可推廣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