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視角詮釋幸福廈門 于偉國開展六個專題調研
作為六大民生調研的最后一站,于偉國在保障性住房調研中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繼續穩定價格,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應。在保障房建設上,于偉國說,要進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按照每年“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方式滾動推進項目建設,推廣洋唐保障房綜合體的做法,在島外規劃建設一批規模大、配套好、功能全、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生態良好的保障房綜合體。
廈門的保障性住房開展得早,覆蓋面廣,管理規范,被稱為“廈門藍本”。2006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在作出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決策后,在全市6個行政區一次性規劃了20個保障性住房小區,總用地面積約15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20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可提供社會保障性住房約4.5萬套,建設總投資約133億元。
行:
破解行車難、停車難、行路難
“交通是城市的脈絡,脈絡通,則城市興、市民順。”于偉國9月5日在針對市民群眾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行車難、停車難、行路難等交通難題進行專題調研時如是表示。調研后不久,廈門在9月28日同時開工了火車站南廣場公共停車樓和東渡路下穿仙岳路通道工程。
對于破解“行車難”問題,于偉國歸納提出了七大舉措,包括島內擬新建12條道路;擬打通島內28條“斷頭路”; 實施立體交通,先在島內道路重要交叉點、擁堵點建設9個下穿通道;進一步改善公交系統,確立公交優先,提高公交覆蓋率,積極穩妥地試行公交專線;打造智能交通系統,提高路面見警率等等。
針對停車難問題,于偉國提出加快建設更多的立體停車樓,科學增設路邊停車位,實行錯時停車。為了解決“行路難”問題,島內先在區域內建設慢行系統,再通過人行天橋、下穿通道等,將區域慢行系統進行有機串聯,進而形成全島慢行系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