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的女兒和她的同伴同時掉進水里,你先救誰?面對這樣一種局面,肖廣的選擇是,先救離岸邊更遠的女兒同伴,再將女兒救上岸。“我當時是考慮女兒情況不危險,才先去救鄰居女兒的,因為如果當時我稍微遲一點,她就會滑入深水區,就會沒命。”肖廣說,他很慶幸自己做了一個正確抉擇,“魚與熊掌兼得”。(11月6日紅網)
美國一家雜志出了個題目,征求最佳答案。題目是:“如果盧浮宮發生火災,而你只能救出一幅名畫,你將搶救哪一幅?”經過多次篩選,最后公布了最佳答案:“搶救掛在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這個最佳答案也許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其所倡導的危機情形下的理性抉擇,則收獲了最大程度上的認同。
雖然搶救藝術品與搶救落水的小孩是兩碼事,但在危機情形下,當事者所表現出的理性、智慧是一樣的。基于此,就該為這位做出正確抉擇、成功化解危機的父親鼓掌。至于施救者救人順序的先后、與被救者關系的親疏,實在無須過多的道德渲染。
人性是道復雜的多選題,危機情形下,趨利避害還是舍生取義,既跟個人道德修為有關,也需綜合當時的客觀因素。危機情形下的兩難局面到底該如何抉擇?放在不同的人身上答案也是不同的。于是,許多為人父母者看到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感覺理解不了,甚至發出一聲苛責。但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這位父親當時先救離岸較近的女兒,再救遠處的女兒同伴,事情又將如何?難道非要等到悲劇證明了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才算真實可期為人接受?
舍己為人是民族傳統美德,但隨著公民個體意識的不斷覺醒,“見義智為”替代“見義勇為”越來越成為普遍共識,如何秉承科學理性做出最佳選擇而不是基于道德負擔進行無謂犧牲?這越來越具有探討價值。而這位“魚與熊掌兼得”的父親,無疑就是個很好的范例。圍觀者、輿論所要做的,就是鼓勵這種理智抉擇,而不是發出其他無謂的質疑聲音。
事實上,類似的道德困局不在少數,“妻子與母親同時掉進水里先救誰”一度成為全民熱議話題,“大學生救農民工犧牲”也引來萬千喧嘩。在之前的語境中,道德與理性似乎難以共存,“取義”似乎必然要“舍身”。但在此處,理性思考后做出最佳抉擇的父親,無疑為這些探討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視角——沒有什么兩難,理智、科學,用最小的犧牲挽救最多的損失,其實就是最佳答案。(郭楊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1-05見義勇為勇士赴臺觀光
- 2012-11-05兩人勇斗偷車賊被捅死 家屬獲見義勇為慰問金
- 2012-10-30莆田四名外來工火海救老人 獲評"見義勇為模范"
- 2012-10-23閩獅漁07161船員入選省級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 2012-10-23全省第19次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評選啟動
- 2012-10-17福州見義勇為犧牲人員撫恤金最低標準調高到29萬
- 2012-10-10路遇飛車搶奪 石獅兩市民見義勇為擒賊一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