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藝術遇上當代思維 2012-11-06 10:09? 張靜雯?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10月28日,一出“穿越”古今的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在廈門熱鬧上演。 |
“創新”讓“傳統”充滿生機 在觀眾叫好聲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傳統文化團體憑借對現代元素的大膽運用,讓自身的呈現形式更加活潑、更加幽默,由此贏得了更多的市場關注。 “同樣是演《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如果是演給小朋友看,我們演可愛版;如果是演給一家老少看,我們演歡樂版;如果是走入劇場辦售票,我們就演悲劇版。”臺中聲五洲掌中劇團的團長王英峻先生表示,臺灣劇團是靠演出收入生存的,劇團只有通過創新適應演出環境的變化,讓觀眾買賬劇團才有所發展。 十年前,由于臺灣中南部地區傳統木偶戲市場的萎縮,王英峻開始嘗試大型創意木偶戲和金光布袋戲,并在演出開場前增加雜耍和特技表演吸引觀眾。 “改革后的布袋戲(木偶戲)很受歡迎,走到哪里觀眾都爆滿。”王英峻說他的這次試水很成功,聲五洲掌中劇團因此有了一大批的“粉絲”。 “臺灣的傳統藝術表演團隊,面對生存壓力,往往對市場有敏銳的感覺”,在31日舉行的“傳統藝術與當代思維”研討會上,廈門臺灣藝術研究所所長曾學文表示,由于擅長在傳統藝術中引入時尚潮流元素,臺灣傳統藝術表演團隊在拓展傳統藝術觀眾群體上,有獨到的貢獻。 “臺灣的漢唐樂府可謂是創意傳承的一大高手。漢唐樂府運用南樂與梨園戲科步來打造南音樂舞劇是相當成功。它既保留了南樂音樂的傳統,又在形式上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載體,讓南音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為更多人所熟識,也為自己爭取到了獲得更多的表演市場。”曾學文說。 2008年秋,臺灣南音樂舞團體漢唐樂府推出的大型古典南音歌舞戲《韓熙載夜宴圖》曾在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上演。它成功地讓南音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走出小眾的范圍,為更多的人欣賞和接受。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是這樣評價“漢唐樂府”的:“不但尊重傳統,甚至對傳統頂禮膜拜。” 其實,除去現代劇場的燈光和舞美設計,漢唐樂府的表演在本質上是一種“傳統加傳統”的創新。 漢唐樂府的當家人陳美娥強調,藝術是經過歷史錘煉,風格固化后,才形成文化、形成傳統的。漢唐的優勢就是這種自己民族的風格,既新又古。 在漢唐樂府的發展軌跡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開發互相交織,對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頗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