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藝術遇上當代思維 2012-11-06 10:09? 張靜雯?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10月28日,一出“穿越”古今的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在廈門熱鬧上演。 |
精彩的演出,讓觀眾們看得如癡如醉。 傳統藝術有點“潮” 東南網-福建日報11月6日訊(本網記者 張靜雯)10月28日,一出“穿越”古今的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在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的西廣場上熱鬧上演。 很“潮”的劇名、絢麗的燈光、時尚的音效、搞笑的劇情……觀眾小王感慨:“原來那么‘土’的木偶戲還可以這么演啊!”一場戲下來,小王已經忘記自己叫了多少次“好”了。 小王是漳州人,小時候在老家看過不少木偶戲表演。在他的印象中,木偶戲大多表演老套的忠孝節義故事而已。“沒有想到當下最紅的‘騎馬舞’、臺灣流行的‘臺客舞’,都能成為劇中內容。”小王說,這出由臺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帶來的木偶戲,徹底顛覆了自己那么多年來對木偶戲的印象。 演出謝幕后,一堆觀眾帶著孩子來到臺前,和戲中的主角們一一拍照留念。李先生是特地帶孩子來感受傳統布袋戲文化的,他說:“劇團很貼心,他們用普通話介紹故事情節和劇中人物,只是在表演中穿插閩南語。我和孩子不懂閩南語,但也能夠看得懂故事,體會得到其中的快樂。” 在此次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上,成功運用現代元素讓傳統藝術突圍的不僅僅只有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 29日晚上,來自臺灣戲曲學院的師生們為市民們帶來該校的年度大戲——京昆戲曲《雜劇班頭——關漢卿》。 這場創意十足的京昆戲曲采用元代散曲四折一楔子的體制規律。劇中,《單刀會》和《竇娥冤》兩折以昆曲演唱,借此表現經典;而《救風塵》和《魯齋郎》兩折因未留有昆曲形式,選用京劇呈現。在敘事方式上,該劇采用現代感十足的“戲中戲”敘事結構,勇敢地打破了傳統戲曲的時空觀念,可謂是令人耳目一新。 陪女朋友看戲的呂先生是第一次近距離的感受京劇和昆曲,他說:“印象中,昆曲和京劇都是給老人家看的,咿咿呀呀地唱個沒完,很沒勁。但是這出戲開場時LED屏幕上展現的動畫就把我震住了,那么精美。開場后,戲的內容也很豐富,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四個小故事串起關漢卿的一生,其中還穿插丑角串場,很好笑。以后有這樣的演出,我還要來。” 除了臺灣劇團的演出,藝術節上,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的高甲戲《淇水寒》、廈門南音樂團的南音《情歸何處》也不同程度地運用了當代的元素,讓觀眾和專家眼前一亮。 在當下,當混搭已成流行,當交響樂都成為百搭的背景時,傳統藝術加上現代元素,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