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千年傳承的敦煌遺書
從1900年敦煌藏經洞在無意中被發現,到現在已逾百年歷史。百年間,敦煌遺書歷經劫難,被搶掠到世界各地。這兩部手卷是如何從蒼茫的大西北走到了江南金陵的呢?
在1999年來到南京藝蘭齋之前,這兩部手卷收藏于杭州。有一位重要的見證人,他就是黃征教授。1998年黃征教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見到了這兩部敦煌手卷,當他2005年在藝蘭齋再次看到這兩部手卷時,一眼認出它們正是當年他在杭州見過的。黃教授感嘆《大智度論》手卷“又長又漂亮”,筆致中顯示出較高的書法修養,堪稱藝術精品。
東陽王元榮是駐守于敦煌的宗室皇親,他發愿捐資抄錄了這部《大智度論》,自然不惜工本力求質量。據藝蘭齋介紹,敦煌學研究專家謝成水在藝蘭齋鑒賞這兩部手卷時提到《大智度論》共有100卷,現在僅存有十幾卷,分藏于法國圖書館、日本京都博物館等處。雖然原全國五人鑒定小組組長楊仁愷先生曾鑒定藝蘭齋所藏《大智度論》手卷的時代為隋朝,但謝成水表示這也是楊先生比較籠統的一個說法。藝蘭齋所藏《大智度論》手卷在紙張、款式等方面跟國外收藏的《大智度論》都是相同的,應為北朝寫本。藝蘭齋美術館設計者黑川紀章生前曾有一個愿望,希望能夠促成這部分別藏于世界各地的《大智度論》在藝蘭齋美術館聯合展出。
藝蘭齋所藏另一部唐人雙面抄手卷也可能與散落海外的敦煌手卷有著莫大的關聯。
據黃征教授介紹,這兩部手卷最終能由藝蘭齋收藏于南京,中間頗多周折。發現這兩部手卷的黃征教授曾力主由浙江圖書館收購。賣家提出十萬元即可將這兩部手卷同時轉讓,但是浙圖并未能把握住這個寶貴的機會。據藝蘭齋介紹,賣家也曾轉與劉海粟美術館聯系,但是最終也作罷。如今《大智度論》上還蓋有劉海粟的收藏印鑒。據說當時劉海粟看到了這兩部手卷以為是捐贈給美術館的,如此上品自然就蓋上了自己的收藏印鑒。得知有這兩部手卷在尋找“婆家”后,藝蘭齋立即奉上十萬元“聘禮”將這兩部手卷“娶”到了南京。巧合的是,當這兩部手卷來到南京時,它們的發現者黃征教授亦應聘于南京師范大學。當年十萬元兩部的手卷,如今在市場上一部已經高達上千萬了。
在兩部經卷上都蓋有近代杭州收藏大家吳士鑒的收藏印鑒,說明它們曾收藏于一代名家之手。但是吳去世后,吳的兒子好賭成性,不得已把這兩部手卷出賣償還賭債。隨后這兩部手卷流入上述杭州賣家處。
吳士鑒又是從何處得到這些敦煌手卷的呢?黃征教授表示很有可能是在甘肅做官的浙江人帶回浙江的。像陳訚,他曾在甘肅省做過代省長,在他離任時,帶了三四百卷敦煌手卷離開,很有可能吳士鑒是從陳訚或者像陳一樣在西北做官的人那里獲得的。
從藏經洞發現敦煌遺書,到現在已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應該將目光更多放在對其的整理和研究上。當務之急是要將所有敦煌藏品整理清楚,并按國際慣例向社會公開目錄和內容,這將會極大地提升我們在敦煌研究方面的影響力,也是為敦煌學研究打下扎實基礎。(李穎鑫)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