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與文字打交道:用毛筆寫在宣紙上,用圓珠筆寫在白紙上,用鍵盤敲在電腦的屏幕上……同時,我們讀書、看報、用電腦和手機在完成著閱讀。可你知道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書寫和閱讀的嗎?那時候的讀寫又有著哪些我們不知道的奇特?作為中國現在留存的早期紙質文物——敦煌遺書,它不但承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容,更傳達著我們能夠親見的早期中文在紙上的讀寫方式。
壹
畫著神秘烏絲欄的手卷
不是“一張紙”
在南京藝蘭齋珍藏有兩件敦煌手卷,一卷為北魏時期的由東陽王元榮捐資抄錄的《大智度論》。另一卷為唐人雙面手抄卷。根據敦煌學研究學者黃征教授的考證,這卷雙面手抄卷,其中一面應為《釋肇斷序抄義》(以下簡稱《釋肇序》)失題殘卷,而另一面抄寫的則是《大乘稻竿經疏一卷》(以下簡稱《稻竿經》)。
這部手卷的兩面,字體并不相同,內容也不連貫,明顯是不同的手筆。那么到底誰先誰后呢?哪個是正面哪個又是反面呢?了解了手卷的制作過程,我們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難。據黃征教授介紹,不同時期的敦煌手卷樣式各有不同,包括字體、紙張的大小、每列的字數以及每張紙的列數,都有自己的固定式樣。
為什么會在這樣的細節上作出這些讓人猜不出原理的規定呢?我們的祖先在讀寫上是不是太過教條了呢?
仔細看看這些手卷,就會發現手卷空白處略有發紅,那是膠水經過千年的時間洗禮的結果。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整張手卷,并不是一張紙,而是粘在一起的一張張紙條。敦煌手卷較之之前的竹簡、木簡,就是把竹條、木條換成了紙條,把繩子換成了膠水。
原來那時候的書寫要遠比我們想象的艱難。彼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還看不到半點萌芽,雕版印刷術雖已產生,但它又貴又費事。在敦煌遺書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手寫卷而非印刷品。更何況我們到現在也沒發明毛筆字的涂改液,萬一一筆寫錯,而作為經書又力求美觀整潔,那可怎么辦?沒問題,只要換張紙條就可以了。這種制作方式既方便工人分工抄寫,又方便???。
但這些都不是解讀正反面的技術關鍵。關鍵的因素在于一項我們至今無法破解的技術——烏絲欄。
敦煌手卷上的紙條是畫有烏絲欄的,這種烏絲欄絕非毛筆所畫,因為它很細,筆直,而且上下粗細絕無變化,究竟這是一種什么原料,用的是何種工具,今人已經很難復原了。黃征教授推測可能是一種金屬或石頭打制的薄片所畫。在藝蘭齋的雙面手抄卷上,烏絲欄位于《釋肇序》一面,這是《釋肇序》是正面的鐵證了。然后我們翻開《稻竿經》一面,會發現上面有涂改,也就明白涂改出現的原因了。那是因為當時手卷已經成形,沒法重新換張紙條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