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名城保護回顧
近年來,福州市提出“文化強市”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與名城保護的關系,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閩都文化。
加強組織領導,有序開展名城保護工作。2004年9月,福州市恢復成立了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確定了名城保護工作的重點和定位,突出涉臺文物優(yōu)勢,打造“曇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打響林則徐、嚴復、冰心等名人品牌,建設好閩都文化。
完善地方法規(guī)和保護規(guī)劃,突出歷史文化特色。1997年2月4日,福州市頒布實施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06年6月30日,福州市又頒布實施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管理辦法》。
投入巨資,積極做好名城保護工作。重點建設福州歷史文化中軸線,整治屏山、于山、烏山,修復、開放了鎮(zhèn)海樓和鼓樓遺址公園,保護中軸線兩側三坊七巷、朱紫坊、雙杭、煙臺山等歷史街區(qū)。
建立健全多層次名城保護體系。1986年12月,福州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現(xiàn)有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23個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歷史建筑群。還有一大批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
建設博物館群。2000年,福州投資750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14.7畝的市博物館新館。2007年~2009年,市政府投入近1億元,擴建林則徐紀念館并重新布展,使之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展示林則徐史料的展覽館。同時,福州市將在整合提升長樂市博物館、冰心文學館、鄭和史跡陳列館等基礎上,興辦中國·長樂文化生態(tài)博物館。
(福州晚報記者 綦芬/文 陳建國 楊勇/攝)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