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秋、國慶8天長假中,我們聽到了太多、也看到了太多的不和諧聲音和不文明現象:多條高速公路應急通道被占,天安門廣場口香糖成災,華山游人被刺,廣州地鐵“老少戰爭”,海南三亞垃圾成堆……
面對這些比事件本身影響更壞的缺德行為,我們在質問制度缺失的同時,更要質問執行制度和制造這些不道德現象的人:你們到底怎么了?我們這輛道德的時代列車,載著你們這樣一群道德缺失的人,究竟沖向何處是終點?你們什么時候才能醒?
“假日失德”,不是偶然現象。只是在這個特定的時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已。我們似乎已有一種習慣,越在重要節日、發生重大事件、影響力越大時候,這樣失德現象越多、越嚴重。這些失德問題,表面看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其實就是對我們這個國家最大的不負責任。
面對 “假日失德”的現象,我的思緒不禁重返前段時間因“保釣”問題引發的在某些城市發生的某些人“打著愛國的旗號”進行著的“泄私憤的勾當”。這些毫不重視、毫不遵守契約與法律,隨意踐踏他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可恥行為,是打著愛國的幌子,進行著坑國的勾當,既表現了這些人的無知,又說明了這些人的不自信,因為不自信造成了憤怒,憤怒造成了不理智,不理智造成了失態,失態造成了違法。無論是憤怒、不理智,還是失態、違法,都是缺少道德的一種具體體現。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以道德之心來評判事物,不可沖動,不可從眾,更不可盲目從眾。
“假日失德”問題,應當引起我們反思道德觀念和道德建設。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的一些執法部門在制定一些規章制度時,是存在著“要么有措施沒有境界,要么有細節沒有全局”的追求“眼前效益”的問題,誤導了善良的人民,但更主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道德判斷分析能力,只有心中時刻裝有“對”與“錯”這把尺子,我們才會少犯錯,不犯錯。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分量感,更要有分寸感。
道德的缺失,說到底,是精神的缺失。精神,是一個人的立命之本,是一個民族的強大之本,是一個國家的生存之本。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精神。一個人,一個民族,一旦沒有了精神,就容易急燥,容易失去追求,做任何事,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燥,我們需要忍耐,忍耐并不是軟弱,耐心是偉大的東西,它看上去平凡,但它是偉大的平凡,誰有耐心誰就會成功。(晏聲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0-12鳳里道德講堂開講 每個季度都將舉行一場
- 2012-10-11長泰縣藥監局開展別開生面的“道德講堂”活動
- 2012-10-11泉州體育局“道德講堂”開講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 2012-10-10長泰縣開展第二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
- 2012-10-08提升精神文明建設 平和縣國稅局道德講堂開課
- 2012-10-087旬阿婆作頂梁柱30年 成泉州豐澤區道德模范
- 2012-09-29思明啟動"放心餐飲"道德講堂 把好食品安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