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銘心刻骨的體驗是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
【雖然衣服臟兮兮的,但他卻把“劇本”打理得有條有理。方格紙整齊摞在一起,沒有一頁折角,擔心有錯字、涂改,每一頁紙他都謄抄過三四遍,封面還用透明膠帶粘著。】
主持人:為什么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得這么高,這么地小心翼翼?
姚啟中:我們家條件不好,不能和其他人比。現在我的家庭,就做一些小買賣。希望我的兒子小五一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早點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我保存得好好的,讓后代,讓我的兒女再好好看看,看看這些字,讓他們受到一點啟發。這部作品在我心目中的分量重千斤。我要寫下去,一直到小五一大學畢業。如果將來有機會,把這個拍成電影,讓人家知道這一家人怎么走出來的,這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讓農民工的作品能夠翱翔世界。
主持人:老姚以身作則的方式對孩子會帶來哪些影響?
林少敏:身教甚于言教。因為我們很多的知識就是理論知識,很少帶有實踐的質感。“實踐”這種非常銘心刻骨的體驗,來自于自己的父親,來自于自己祖輩父輩一路的艱苦奮斗、打拼的歷史。這種實踐,對孩子來說,是最有體驗且最能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
我們生活的這30年變化很大,富裕程度提高了很多,但社會幸福指數很低,大家對幸福的體驗實際上比較麻木。現在的青少年很難看到給他們提供這份生活的人們背后付出的艱辛的、努力的汗水,甚至是淚水,比較容易傾向于接受享樂主義的消費觀,感受不到父輩的付出和艱難。而這本日記,或者這本劇本,如果能夠流傳,能夠被大家所看到,可能會是另一種比較好的勵志形式,能夠使大家、特別是青少年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身邊的父母,看看背后支撐著自己過著現在的這種生活的力量。
馬建榮:人的幸福感在哪里,跟他的金錢沒有多大關系,甚至跟他個人精神上的成就,藝術上的成就,才能才華上的成就也不一定有正面的關系。姚先生這樣是個人心態的一種調整和一種滿足,我覺得他做到這一點,對孩子、對家庭、對自己有一個很好的交代,這種交代就是非常好的一種幸福感的體現。
4.他代表這30年來進城務工人員的奮斗、艱辛、困難和命運
主持人:姚先生的經歷在很多進城務工人員身上也會發生。他的這個作品或者行為對其他的進城務工人員,以及整個社會會帶來哪些影響?
林少敏:從宏觀層面來說,老姚寫自己的歷史,寫自己的家史,寫自己北漂的奮斗史,實際上寫照了一整代北漂的農民工在這個大都市里頭掙扎、打拼、創業的歷程,代表了這30年來進城務工人員的奮斗、艱辛、困難、命運。因為這里涉及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問題,鄉村流動到城市里面的“新移民”的資源配置問題,現在國家提出的公共服務以及社會資源均等化的問題等等。農民工在這里頭,有成功,有辛酸,有幸福的眼淚還有悲傷的淚水,辛勤的汗水。老姚的作品,我想是一個原生態的紀錄片似的東西,是一種真實的寫照和記錄。
第二,老姚對孩子的成長傾注了非常大的關注。因為兒子很出色,出演了一部兒童片,這對老姚的刺激也是很大,刺激他要以身作則。因此他寫這個日記的另一方面,是想把他的家族奮斗的過程告訴給兒子。他要堅持把這個東西寫出來,認為這有很好的教育功能,也是對孩子有非常大的正面的激勵作用。
馬建榮:不管你是哪一個階層的人,不管你來自城市,還是來自農村,做人最重要一點是什么?就是要上進,要努力,要奮斗。我覺得這就是他告訴我們的,作為這么一位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40歲的父親也好,家長也好,他在家庭里面承擔著這么一種責任,既是經濟生活上面的頂梁柱,同時也是這個家庭里的精神方面的引導者,有一種向上的努力,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榜樣,給我們這個社會一個正面的啟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13網絡正能量:"筷子兄弟" 世界為你的微電影感動
- 2012-07-18《網絡正能量》首期受網友關注:“這是媒體的愛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