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規罰教師“背后的師生互動
http://www.caoliu14.com?2012-09-28 16:05? 楊朝清?來源:千龍網
我來說兩句
湖北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第六小學五(1)班的班規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制訂、民主表決通過的。125條班規洋洋灑灑6000余字,堪稱史上最詳盡的小學班規。除了管盡學生的方方面面之外,還有3條是專門管老師的:遲到罰掃地,拖堂罰唱歌,無故打罵學生要道歉。(9月27日《武漢晚報》)
班級作為一種學習生活共同體,離不開公共的社會規范的良性運行。只不過,在過往的班規中,我們通常只強調學生的義務與服從性,卻忽視了學生的權利與自主性。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和教育管理者,總是按照班規對學生施以規訓與懲罰,充當“裁判員”的角色;然而,教師卻超脫于班規之外,游走在班規的邊緣地帶。
教育的本義,在于師生在權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礎上,在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換言之,師生關系不應該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該互為主體性。更進一步說,班規不是一個單向的靜態概念,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這里面,既應該有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引導,也應該有學生對老師的監督和制約。
從具體內容上看,不論是遲到罰掃地,還是拖堂罰唱歌,抑或是無故打罵學生要道歉,都只是教師基本的角色規范,談不上嚴格和苛刻,甚至還有些輕松娛樂的味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班規罰教師”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蘊含著通過社會管理創新來改善教學關系、增強師生互動的制度深意。
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對基礎教育這一公共服務,人們有了更高的心理期望和利益訴求。一方面,公共服務更加注重受眾的感受,更加注重公共管理的社會效益,服務標準逐漸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另一方面,老百姓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積極獻計獻策,社會參與實現了“被動接受”到“主動融入”的轉變。給教師戴上“緊箍咒”的班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2-09-27"師生禁娛令"只解決表皮問題 當一個"紳士球迷"
- 2012-09-27“師生禁娛令”頂多解決表皮問題
- 2012-09-27別說“禁止師生同赴KTV”很霸道
- 2012-09-27師生關系要“進”不要“禁”
- 2012-09-21高校師生與民警聯手幫流浪小學生回家
- 2012-09-17晉江王水源外語教育基金 10萬獎勵高霞小學師生
- 2012-09-13明代清官海瑞與泉州恩師的師生緣:題匾留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