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叩開自閉兒童心靈
15歲的深圳男孩李盟,患自閉癥無法自律部分行為,因而被19名家長聯(lián)名寫信,要求將他趕出學校,否則會采取“不客氣”的手段,他也被迫停學。這已是他第四次被拒入學。(9月19日《河南商報》)
有些悲愴,源于隔膜、疏離和“被遺棄”。對自閉癥男孩李盟來說,四度被拒,無疑是種入骨的刺痛——19名家長的“聯(lián)名請愿”,讓他的求學路中途折戟。孤獨與社交障礙,已成惡性循環(huán),吞噬著他的簡單愿望。
“沒有人是座孤島”,人際依存與關(guān)懷,是倫理建構(gòu)的人文根基。然而,對自閉癥兒童而言,社會認同是奢侈的,“孤島式生存”也成了許多患者的現(xiàn)實境遇。因為鈍于表達、社交困難、行為刻板化等表征,他們往往不被理解,被視作“另類”。
被拒入校,的確殘酷。“聯(lián)名抵制”,是種話語暴力。這種做法,顯然不是情理所能應允。然而,學校、學生家長也自有苦衷。對家長而言,李盟的潛在攻擊性、孤獨習性,或傷害到自家孩子;而學校也很無辜,沒有專門的老師,可以因“癥”施教,合理開導,若繼續(xù)留著他,或許會耽擱他的成長。
在局促封閉的世界踽踽獨行,不被認同,李盟不是孤例。據(jù)估算,我國患自閉癥兒童已逾150萬;自閉癥,也成了這些孩子的沉默殺手,有媒體報道,自閉癥兒童在各類精神殘疾致殘原因中排第一。其群體性的生存狀況,不該被我們遺忘。快樂,本該是孩子童年的主色調(diào)。可自閉癥兒童的腳,卻踏進了“失樂園”中。
就時下來看,針對自閉癥者的特殊教育資源,遠不能滿足所需。盡管自1994年起,國家就提出了“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試行方案”,以踐行“融合教育”的理念,讓自閉癥者融入到社交空間中去,但教師對自閉癥認知的匱乏、“特教班”等稀缺,都讓對自閉癥兒童的保障顯得不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guān)新聞
- 2012-08-27福州公辦自閉癥學校報名結(jié)束 下月15日公布結(jié)果
- 2012-08-20自閉癥女孩繪畫有印象派范兒 希望找個適合學校
- 2012-08-16福州首家公立自閉癥學校開始報名 設(shè)48個學位
- 2012-08-15程夢怡:自閉青年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可以打開
- 2012-08-10榕首家公辦自閉癥學校今秋招生 免費用還有補貼
- 2012-07-30福州籌建義務(wù)教育自閉癥學校 今秋將啟動招生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