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稻花飄香
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福州國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 謝華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我今年71歲,從參加工作到現在53年,只做了一件事:讓稻谷產量更高、米質更好。我最喜歡毛主席的一句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選擇水稻育種專業,與小時候的夢想有關。我生在龍巖適中鎮的一個小鄉村。我的童年是在挨餓中長大。我始終忘不了外婆臨終前的那一幕。那天,她從昏迷中醒來,突然問:“我餓,有稀飯嗎?”舅舅流淚了,家里早就沒有一粒米。外婆的臉轉向飯桌,死死盯著,喊了一句:“有碗稀飯吃,死也甘愿!”她走了,眼睛都沒閉上。
挨餓的記憶,讓我決心報考農校、服務農民,也成為我從事水稻育種研究的動力。
1960年,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稻田大面積減產,饑餓重新降臨祖國大地。我感到,讓大家都有一碗飯吃,是多么的重要啊!盡快育出高產稻種,是攻關的首要目標。從此,我與水稻結下不解之緣,歷經近半個世紀,在水稻育種研究上有所突破。
第一個突破是培育出雜交水稻良種“汕優63”。
福建冬天溫度低,不能進行育種研究。為加快進度,必須利用海南島四季如春的優越條件,開展南繁試驗。
1972年,我第一次去海南。當時全國有上萬名專家進島南繁,條件很困難。我睡過澡堂、走廊、農資倉庫,要到30里外大山上砍柴,大家輪流挑水做飯。
南繁期間,我7個春節都在崖縣度過。那年,妻子懷孕臨產,父母又生病,兩個兒子正在出麻疹。我輾轉十多天,才回到老家。剛放下行李,聽到廣播說寒流南下,心想,南繁基地若不采取措施,所有研究都可能付之東流。猶豫了很久,卻張不開口。妻子見狀,主動說:“你走吧!家里的事我扛得住。”
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生活與家庭,而是育種試驗。七十年代,我國開始推廣雜交水稻。當時,第一代雜交稻品種雖好,但不抗稻瘟病,造成大面積減產。如何突破常規,選育出更抗病的高產雜交稻品種,成為新難題。我進行了多年試驗,在失敗中找原因,采用地理遠緣親本雜交技術,進行多年多點的病區篩選,終于育成抗稻瘟病的“明恢63”。隨后,解決了“三系”雜交稻制種花期不遇等難題,配組育成了抗病力強、產量高、米質好的“汕優63”雜交水稻新品種,每畝平均增產67公斤。
“汕優63”大面積推廣,各地急需稻種。為了保證種子供應,1981年冬,我又到海南島南繁制種。稻種收割后,四處聯系車輛,押運到港口,請不到搬運工,我把一百多斤重的稻種,一袋袋搬上船,運回福建。那一天,我是一位賣力的搬運工,老碼頭說“這個戴眼鏡的,別看人很清瘦,力氣挺大。”他們哪里知道,當天晚上,我累得癱倒在床,半夜發起高燒,住進醫院。
從1986年起,“汕優63”連續16年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今累計推廣近10億畝,增產糧食700億公斤,足夠全國13億人吃上兩個月。在東南亞,“汕優63”被稱為“東方神稻”。
第二個突破是培育出超級稻新品種。
隨著工貿企業的興起,耕地面積有所減少。讓有限土地生產出更多糧食,成為新的攻關目標。
1996年起,我們利用衛星搭載、空間誘變新技術,培育出一批超高產潛力強的新品種。1998年,與尤溪縣合作,示范推廣航天超級稻。由于長期在野外,吃飯不定時,我的胃病越來越重。有一天,在田間做試驗,胃病又犯了,坐在田埂上,疼得天旋地轉,直冒冷汗。被同事發現后,緊急送往醫院,醫生診斷是過渡勞累,誘發老胃病復發,出現便血,要住院治療。想到育種正處在關鍵時期,我止血后就趕回田里。家人、同事都勸我不要太拼命。我也愛命,但那一刻,什么都顧不上。
這時,我已經擔任省農科院院長,年齡大了,時間和精力大不如前。周一至周五我處理行政事務,周末趕到尤溪、沙縣等試驗基地開展研究。由于急著趕路,途中曾經發生過三次車禍,差點送了老命,但還是堅持下來。我堅信,一個人為了自身榮譽,很難有足夠勇氣前行;一個人為大眾吃飽去拼搏,就能激起無窮的力量。
經過多年探索,在試驗基地,“Ⅱ優航1號”平均畝產928公斤,“宜優673”平均畝產1005公斤。現在,我們有5個超級稻新品種,在南方各省大面積推廣。
第三個突破是培育出再生稻新品種。
割過的稻樁還會長谷子,一次播種兩季收獲,稱為再生稻。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為減輕勞動強度,我把選育再生稻作為第三個攻關目標,成功培育出一批高產良種,研制出節本增效的種植技術。這一成果迅速推廣,每畝可節本增效500元,還多次刷新再生稻單產世界紀錄
在田間,農民習慣叫我“老謝”。每年一到再生稻生產的關鍵環節,我都會抽時間走上田埂,看看長勢,摸摸稻谷,數數穗粒,在田間地頭辦培訓班,與栽培專家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再生稻高產栽培核心技術,讓農民盡快掌握種植要領。
科研出了成果,家里卻出了問題。2008年,妻子住院做心臟手術。醫生告訴我,她有可能下不了手術臺。我無法想象沒有她的日子。麻醉清醒后,她說:“沒事,別擔心”。這時,我對妻子的歉疚一下子涌上心頭。結婚后,我從來沒有為家事操心過。當年,我一個月40多元工資,遠不夠家里的開銷。妻子開荒種地養雞,到農貿市場賣錢養家。一天收幾粒蛋,只留下兩個,一個給我,一個做蛋湯給孩子們吃,其他都賣了。我們住的平房,屋頂破舊漏雨,常要上房修理。我長期外出,這些活都是我愛人自己去做。有一次,我剛好在家,扛著梯子就要上去,她一把攔住說:“有危險,你的命比我重要,還是我來吧。”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奮斗拼搏的不竭動力。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人的一生,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科研領域有所成就,讓百姓吃得上香噴噴的米飯,非常有意義。有生之年,我還要開拓新領域,研究選育耐貯藏的水稻品種,培育豐產性、抗病性、優質性、廣適應性“四性”綜合水平高的超級稻品種,讓田間地頭處處稻花飄香。
謝謝大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17邵武昭陽小學啟動"學雷鋒弘揚福建精神"讀書活動
- 2012-09-14踐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舉行
- 2012-09-11馬照南周六省圖書館為您講解福建文化與福建精神
- 2012-08-24把學習實踐福建精神活動引向深入
- 2012-08-24切身領略福建精神的巨大感染力
- 2012-08-24深入學習實踐福建精神暨《福建精神讀本》出版發行座談會召開
- 2012-08-16福建精神之敢拼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