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文風大振
明清出了43名進士
在人們眼里,星塔是一個永遠也解讀不透的地方。
不知星塔始建于哪個朝代,祖祖輩輩生活在古塔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沒有考究過,他們只知道先有星塔村,后有星塔。
星塔村,南宋末年就有這個古老的村莊。只不過,那時它的名字叫坑岬,是一塊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
700多年前,一個叫趙仕道的人輾轉定居于安海東部的坑岬,這里的土地莽蒼蒼的,泛著白堿,一陣風吹過,那泛著白堿的土壤便飄向了天空。但是,倔強的坑岬人,硬是在茫茫大海邊的鹽堿地上,圍海造田。后來,趙仕道的子孫們參與修建星塔,祈求寶塔保佑族人金榜題名、出人頭地。
耐人尋味的是,在過去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坑岬人一直過著低調和隱忍的生活,鮮有族人在朝廷上擔任一官半職。倒是坑岬周邊的村落和安海城文風大振,人才輩出:有從安海走向京城的大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王慎中;有官至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傅的黃汝良;有大學者、藏書八萬多冊的《千頃堂書目》作者黃虞稷等。據志書記載,單單明清兩代,安海就有登科進士43名,舉人143名。
今日的星塔村,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有的辦起了工廠,有的外出做買賣,有的仍舊固守農耕生活。今日的星塔,屹立在成功小學校園內,與周圍蔥翠的樹木,相映成趣,成了一道格外風雅的景觀。
□延伸
星塔為閩南唯一方形磚塔
星塔,坐落于安海鎮星塔村安海成功小學校園內,塔坐東朝西,磚構實心四方五層樓閣式。邊長2.4米,通高16.6米。層層縮小,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門。三層西面有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鄭芝鵬書“重建星塔小引”碑記一方。四層嵌有石刻“星塔之塔”,塔剎為葫蘆形。現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鄭成功7歲從日本回國后,就在星塔邊讀書,他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代。
據考證,星塔是閩南地區唯一的方形磚塔。《重建星塔小引》說“塔與鄉所由來舊矣”,可惜有關星塔的史料唯有這段小引。“我國唐代以前的佛塔平面以方形為主,方形塔在唐代以后則很少使用。”廈門大學建筑系副教授曹春平說,除了星塔,福建方形佛塔只有福州國寶塔、莆田東甲石塔和石室七層磚塔等少數幾座。
明代安海有四大寶塔
據《安海志》記載,安海歷史上有四座古塔:白塔、東塔、鰲美塔和星塔。東塔和鰲美塔已廢。曹春平說,白塔、東塔和星塔都是近水而建,只有鰲美塔建于安海的街市,在性質上是一座鎮火塔。《安海志》曰:“鰲美塔在大街來龍分水之處,高丈許,勒泗洲石佛,《舊志》以為市中人字街,兩旁有橫路,形似火字,故安海前常火災。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識者建一小塔無尖,以亭蓋之,義取水以制火,自始安平鮮火災。”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