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們眼里,星塔就像一個傳說,永遠也解讀不透。
星塔,對于少年鄭成功來說,似乎是一座不滅的燈塔,照亮著成長的道路。在星塔下的石井書院,天資聰穎的他,學識超過了同齡人,11歲時,寫下一篇標新立異的奇文,展露出令大人們驚奇不已的才能。在星塔下的那片灣海,他登上父親的船隊,憑欄遠眺,靜聽洶涌澎湃的碧濤和滔天咆哮的巨浪,激蕩著內心的陽剛之氣,幻想有一天也能像水兵一樣與風浪搏斗。
明崇禎十一年(1638),十四歲的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縣試和府試,成績一等,考取廩生。消息傳來,鄭芝鵬感慨良多:鄭家上下幾代人,終于出了個文人了,一定是星塔的庇護。所以,趕在鄭成功北上南京國子監的前一年,也就是崇禎癸未年(1643),鄭芝鵬發動鄉人集資重建這座方形古磚塔。這也是星塔有史記載最早的一次重修。在《重建星塔小引》一文中,鄭芝鵬道出了造塔的初衷:“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其為文筆卓立,則儒學因之標題。”這時,鄭成功已經住進了安海的豪宅,他的房子雕梁畫棟,極盡豪華,有倉庫、兵營和水寨,有水道可以直通臥內。安海街頭多了一批說粵語的紡織工人,那是父親鄭芝龍從廣東、澳門召回的。
星塔落成,新婚不久的鄭成功,遙望著寶塔的雄偉氣勢,踏上了南京求學的征程。鄭氏家族希望,這位個頭不高的年輕人,有朝一日能揚名科場,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然而,意外卻發生了———1646年清軍的鐵蹄踏入星塔下的那片土地,燒殺奸淫,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在戰火中受辱自盡。悲憤交加的鄭成功,來到安海的石井書院,脫下身上的儒生學服,扔進火堆里;在滾滾濃煙中,他與孔子的牌位訣別,立下棄文從武、抗清到底的誓言。從24歲到34歲,鄭成功以星塔腳下的這一片土地為根據地,將一生最好的年華,全部投入到抗清斗爭中。1661年,他吹響了出征金門料羅灣的號角,喊出了“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情壯語。一年后,他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淪陷38年之久的寶島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這個曾經守望星塔的英雄,名動天下,永遠被寫進史書里。
“建造星塔的目的是為了壯形勢、振文運,是一座文筆塔。”安海文史愛好者汪建育說,星塔始建年代不詳,年久失修,直到崇禎癸未年(1643),鄭芝鵬與鄉人為振興文運重建五層磚塔。那時的安海,靈源山下萬人家,東西雙塔日影斜,各業興旺。而安海碼頭則與浙江雙嶼、漳州月港,同為我國東南沿海三個民間私貿名港。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