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
1
“父母在,兒遠行”
城鄉、跨國的距離,讓相聚時難,新“二十四孝”成“二十四苦笑”
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元代學者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作為孝敬父母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眼下,“二十四孝”的熱度因為一個新版本而再次飆升。
近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共同發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經常帶愛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標準引發了社會熱議。
“新‘二十四孝’基本是針對城市人群,對于從農村走出來的‘鳳凰男’、‘鳳凰女’們,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看完只能‘新二十四苦笑’。”這是“北漂”鄭翠翠的自嘲。
2010年夏天,大學畢業的鄭翠翠告別了河南商丘農村的老家,來到北京闖蕩。從拖著一大箱行李擠火車、擠地鐵、找工作、找房子開始,“北漂”生活忙碌而疲憊。現在鄭翠翠在一家教育機構工作,月工資4000多元,省吃儉用每月能存1000元。
事業夢想尚未實現,陪伴父母成了一種奢望。“暫時計劃每年春節、五一、十一回家,但是估計很難次次都實現。而且回家也住不了幾天,還要為買返程的火車票發愁。”鄭翠翠覺得像她這樣“漂”在城里的年輕人,沒有太多的機會好好孝順父母。
古語說:“父母在,不遠游。”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加大,異地謀生已經成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農村大學生的必然選擇。其經濟條件又決定了他們很難將父母接到異地城市共同居住。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約為1.85億人,農村老人超過1億人,其中農村留守老人4000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這意味著,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模式的農村,大約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位無法時常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比照新“二十四孝”標準,鄭翠翠覺得目前能做到的,僅僅是每周給父母打打電話,最核心的還是努力掙錢,有朝一日讓父母過上比較好的生活。“畢竟我們農村孩子的父母沒有退休金,沒有單位的歸屬感,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他們都更需要我們。”
人口流動性增強并不僅僅局限于城鄉之間。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異國定居生活也成為很多中國70后、80后的選擇。而這些人中,也有相當比例無法一一實踐新“二十四孝”標準。
郭昕和丈夫生活在澳大利亞,孝敬仍在國內的父母漸漸成了一件有心無力的事情。“從我踏上異國求學之路的那一刻起,我爸媽作為曾經‘光榮的獨生子女父母’瞬間轉變成了空巢老人。”
國內的傳統節日與國外繁忙的學習工作安排相互沖突,郭昕竭盡能力,但覺得自己能盡孝的機會實在有限。“我每周給爸爸媽媽打語音或視頻電話,時常郵寄一些保健品,逢年過節訂束鮮花表達感情,還邀請他們來國外度假,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雖然每年都會盡量安排回國探親,但是萬家團圓的春節,我已經連續五年沒有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8-20“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幾條?”
- 2009-12-16河北將啟動網絡投票評選新時代“二十四孝”
- 2008-01-21圖說:二十四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