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打城戲、南音的孩子們參加軍訓,圖為聚餐中。
軍訓:孩子們累并快樂著
洪主任介紹,這幾天打城戲班、南音班、梨園班的學生正在軍訓。
昨日上午11點,記者來到鯉城消防大隊訓練場地,在烈日下,幾十名學生排著整齊的隊列,認真聽著教官的口令,一絲不茍地做各種動作。
休息時,孩子們立即恢復兒童天性,跑來跑去,快樂地喊著。尤其是打城戲班的幾個孩子,更是如此。“這些孩子有的學南音,有的學梨園戲,有的學打城戲,年紀最小的只有11歲。”洪主任說。
11點半,上午的軍訓結束,孩子們在樹蔭下休息一會兒,就到消防大隊的食堂進餐,十人圍成一桌,六菜一湯,有魚有肉。訓練后的孩子個個像小老虎,端著碗大口地吃著。不少孩子都說,在家里可吃不了這么多。
希望:傳承有人 薪火不斷
黃偉強今年11歲,老家在南平,現在和父母親住在南安梅山。在軍訓的隊伍中,黃偉強的個子差不多是最矮的。記者和他聊天時,只見他渾身是汗,衣服都濕透了。小強今年秋季剛要上五年級,他說:“軍訓有點累,但我不怕。我祖父、曾祖父都學過高甲戲,也上臺表演過,我和他們不同,我要學的是打城戲。”洪主任笑著說,黃偉強的父親在一家石材廠當管理人員,除父親外,黃偉強一家四代人都與演戲有緣分,算得上是戲曲世家。
家在安溪的11歲女孩楊藝紅也要學習打城戲。“我爸爸在家里種茶,我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爸爸讓我來學演戲,還叮囑我要好好學。”楊藝紅說,她也不明白打城戲究竟是什么,只知道是演戲。洪老師說,其實楊藝紅有個親叔叔以前也演過戲,是惠安高甲戲團的。
記者問楊藝紅來這里會不會感到陌生,她說:“不會啦!姐姐們對我都很好。我在安溪上小學時,也登臺表演過,跳的舞叫《鳳凰傳奇》。我就是喜歡穿上漂亮的衣服,在臺上跳舞。”
從這些孩子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泉州傳統(tǒng)戲曲藝術傳承有人,薪火不斷。
采訪結束的時候,洪主任有點自豪地說:“10月28日海峽兩岸民間藝術文化交流將在廈門舉行,省文化廳要求我們藝校出節(jié)目,演25分鐘。我們正在編排,考慮以傳統(tǒng)戲曲為主,把南音、提線木偶、梨園等傳統(tǒng)藝術融合在一起。”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