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11日訊 龍海市白水鎮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8萬余人,占全鎮總人口的近40%,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數量居全市鄉鎮前列。近年來,該鎮以實施“關愛”工程為抓手,扎實做好關愛弱勢群體工作,對構建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三個群體”掛鉤幫扶。根據職能不同,幫扶工作中分為干部、教師及青年三個群體,分別開展掛鉤活動。一是鎮村干部常態掛鉤。以鎮村兩級干部為主體,開展“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深入農戶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等,給予無勞動能力、經濟困難的空巢老人相應的經濟幫助,從學生生活、社會關系等各方面為留守兒童成長保駕護航。同時,通過開展“便民服務”、“慈善義診”等志愿服務活動,為空巢老人進行保健咨詢、免費健康體檢,保障老人的身體健康。二是學校教師重點掛鉤。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管理工程”活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檔案,充分發揮教師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的主導作用,由任課老師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定期跟蹤、適時督導、持續關注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學習、品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三是青年志愿者溫情掛鉤。以鎮團委、婦聯、工會、中小學、信用社、電力等部門的青年為主體,成立白水鎮“關愛空巢老人”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及“少先隊”志愿服務隊,定期或不定期的幫助空巢老人清理環境衛生,與空巢老人促膝談心,用心靈、用溫熱體現對空巢老人的關愛之情。聯合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管理學院等高校學生開展志愿活動,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幫助留守兒童加強社會交流交往。
二、“三個層面”引導關愛。幫扶群體以“關愛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關懷空巢老人,使其安享晚年”為主要內容,分別從學習、生活和心理層面上幫扶。一是教師關心學生學業。采取“一幫一”、“一幫多”的結對形式,設立課余“免費課堂”,定期入戶走訪,對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進行個別補課或集中補課,幫助他們迎頭趕上。二是干部關懷弱勢群體生活。建立鎮村干部掛鉤兒童幫扶體系,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生活和多種渠道的日常掌握,豐富學生課外生活,保障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扶助;機關干部掛鉤幫扶空巢老人和特困學生,定期走訪慰問,特別每逢節假日,組成慰問組,開展統一慰問活動,給予精神上的慰藉、經濟上的幫助。三是青年志愿者關注弱勢群體心理健康。發揮青年黨員的作用,建立QQ群,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情操;開展“知心姐姐”式的心理健康引導活動,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引導激勵農村留守學生快樂生活、健康成長;開展“走進空巢老人”志愿行動,聯合高校學生黨支部,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下村入戶關愛空巢老人
三、“三個示范點”深入推進。設立白水村、白水中心小學和崎汾小學三個關扶弱勢群體工作示范點,每個示范點各配備一名志愿輔導員、一支志愿者隊伍和一套設備,設立專項資金,輻射推動幫扶工作取得三大成效:一是管理臺賬逐步完善。建立留守兒童、特困學生、空巢老人檔案登記制度,將所有弱勢群體的檔案及信息全部登記在冊,同時建立重點幫扶對象檔案,方便各級各部門給予更多的關愛。二是長效機制日漸形成。建立白水鎮關扶弱勢群體工作聯系會議制度和考核辦法,每兩周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同時,根據群體對象的需求重點,留守兒童重點給予學業幫助,特困學生重點給予經濟扶持,空巢老人重點給予心理慰藉。三是社會成效持續凸顯。全鎮構建起了“四大聯動體系”,即公安部門牽頭的留守兒童安全體系,建立健全校園安保隊、聯系民警和學生護校隊,有力保障校園安全;綜治部門牽頭的校園周邊環境維護體系,加強網吧、歌舞廳等場所的整治和監管,凈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衛生部門牽頭的醫療服務體系,醫護人員主動走進校園、走進農村,改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健康狀況;群團部門牽頭的空巢老人幫扶體系,使老人獲得應有的社會扶助,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增進村莊和諧。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