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全:有“底氣”做高端香品

曾建全(左)與來賓探討香道文化。
曾建全是永春篾香產業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上個世紀80年代他用新婚妻子的400元嫁妝錢辦家庭作坊起步,到如今,他的達埔彬達制香廠早已“鳥槍換炮”,發展成為永春制香龍頭企業,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還成為國家制香標準起草單位。
從學徒做起
30多年前,永春達埔鎮漢口村是個缺糧又少錢的窮山村。在“破四舊”的年代里,為了一束香能有幾分錢的收入,民間制香人頂著抓到被批斗的風險,小心買賣。
1977年,漢口村第7、8兩個生產隊,召集村里僅有的12名制香師傅,組織生產篾香。15歲的曾建全,常常在放學后幫著制香師傅提水干活,漸漸地,掌握了一些制香技術。
曾建全清楚地記得,1980年的一天,廈門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吳秀曼女士的到訪,改變了全村的命運。吳女士出差途經達埔鎮時,無意中聞到空氣中隱約有一股與眾不同的“咸金棗”的味道,見多識廣的她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久違了的烏沉香。
在吳秀曼的催化下,1981年漢口村對兩個生產蔑香的生產隊進行整合,成立漢口制香廠。
1983年,18歲的曾建全作為第7批學徒,被招進漢口制香廠。此時,廠里已經發展培養了100多位制香師傅。“我可是數一數二的好手。當學徒的第一個月,我拿到49.5元工資,3個月以后,就漲到150元了。”曾建全回憶說。
為了替家里償還蓋房子欠下的幾千元錢,曾建全“公私兼顧”:每天早上4時起床,在家里做完二三十斤香,再趕著去上班;下午4時多下班回來,再做二三十斤。第二天,母親出門賣菜時,順捎著賣香。
由于自家生產的香賣不完,1984年5月,曾建全和朋友帶上20箱香走出永春進行推銷。
“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征途’。把香賣完后,我們決定只留下本錢,把掙來的錢全部用來考察市場。跑了64個縣,走了半個江西省。考察結果,我們認定,隨著經濟發展必然會帶動旅游業,香產業也是旅游業的一部分,今后的發展前景一定會好。”曾建全堅定了辦好制香廠的決心。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