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過官方微博首次就自去年在微博上興起的“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行動發聲。該局表示,自這一網民自發行動開展以來,被拍的基本沒有被拐兒童,建議“發起人一定要謹慎從事,不能讓愛心廉價支付,更不能讓無辜者心靈受傷。社會需要愛心,同樣也需要尊重。”(8月29日《山東商報》)
“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已開展一年多,現實卻是“被拍者基本沒有被拐兒童”。這無論是對倡議發起者,還是眾多積極參與者來說,都是一個頗感沮喪的結果。然而,不得不說,這一結果事實上是早能預料到的。
一方面,這是“被拐兒童”的基本現實以及拐賣兒童犯罪的基本特點注定的。公安部此前透露:“拐賣兒童主要是被非法收養,少部分被組織乞討。”這意味著,大多數“被拐兒童”實際上并不會出現在乞討者的隊伍中。“被拐兒童”與“乞討兒童”并不是一個概念,二者間的交集也不大。這樣一來,指望通過“隨手拍”來發現進而解救“被拐兒童”的愿望難免落空。
另一方面,這實際上也是“隨手拍”這種簡單、隨意的“解救”手段所注定的。顯然,相比拐賣兒童所涉及的復雜的犯罪手段、現實背景、社會根源,僅僅訴諸網友偶然間的“隨手”行為,冀望“你隨手一拍,便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實在顯得綿薄無力和一廂情愿。
其實,“基本沒有被拐兒童”的“隨手拍”結果,也留給人們不少經驗和教訓。比如,對諸如“被拐兒童”、“乞討兒童”這類原因復雜、牽涉面廣的社會問題,單憑簡單的“隨手”之勞和主觀的熱情善意,是遠遠不夠的,稍不注意還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圍觀就是力量”的網絡時代,對于網絡傳播的積極價值和其所能帶來的巨大正能量,我們固然要充分肯定和重視,但與此同時,也要當心患上凡事都可以甚至必須上網解決的“網絡依賴癥”。
必須意識到,其一,網絡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雙刃劍”效果——善加利用當然有顯著的積極價值,但利用不慎,副作用同樣巨大。換句話說,“圍觀就是力量”的“力量”并不一定必然就是建設性的力量。
其二,即便網絡的正能量再強大,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成為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惟一途徑或者說捷徑。作為信息工具,在大多數時候,網絡的作用實際上主要是輔助性的、催化性的,真正的主導、主體,應該是也只能是網下的現實世界以及支撐它的制度和規則、秩序本身。正如我們常說的,“反腐不能過度依賴網絡,更要靠制度”,解救“被拐兒童”同樣如此。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2-25調查發現部分乞討兒童被父母當做賺錢工具
- 2011-02-24重慶民間孤兒院收留街頭乞討兒童因非法遭解散
- 2011-02-17網友稱各地乞討兒童賣唱音箱同款式 售價逾千元
- 2011-02-10中國新打拐模式升溫 “微博+警方”解救乞討兒童(圖)
- 2011-02-09解救乞討兒童需民間與公權互動 打拐須法律給力
- 2011-02-09“解救乞討兒童”需民間與公權互動
- 2011-02-09專家稱讓乞討兒童回學校是文明社會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