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游客眼中的漳州:逛完了事
李先生是新加坡人,祖籍廣東梅州,前一段時間,他帶著家人回梅州祭祖。聽說漳州南靖的土樓是世界文化遺產,他一家五口從梅州坐車到廈門入住酒店后,第二天一大早坐車到漳州南靖。
在南靖,李先生一家人參觀了田螺坑土樓群和塔下村,當天下午又坐車回到廈門。這一天,除了往返交通費,李先生一家在漳州的花費只有五張土樓門票和一頓午餐,至于漳州市區,他們也沒有去。
雖然漳州旅游資源很豐富,但對李先生來說,他只聽說過土樓。當參觀完土樓,他發現“只要一張門票、一瓶礦泉水,幾個小時就可以逛完”。李先生說,只是參觀,沒有其它可以深度游玩的項目,有些單調。另外,李先生覺得,在漳州過夜不如在廈門過夜,因為廈門的酒店更多、檔次環境更好,而且從廈門坐飛機回家更加方便。
李先生這些感性認識,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漳州旅游業現狀。“營銷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景區景點仍然依賴‘門票經濟’,旅游產品檔次低端,休閑功能匱乏,游客逗留時間短,市區中心城區的旅游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近日召開的漳州旅游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漳州市旅游局局長翁福這么說。
一位導游心中的苦惱:接待力差
“外地旅行社直接踏入漳州,本地旅行社接待量上不去。”許女士是漳州一家旅行社的導游,在她心里,有不少苦惱。
據了解,目前漳州市接待的游客主要來自廈門、泉州、福州、汕頭、潮州等省內外周邊地市和港澳臺及日韓等境外市場,占接待總量的60%以上。但許女士說,這么多游客,很多是由周邊城市的旅行社接待然后轉到漳州旅游的。“漳州本地旅行社地接人數相對較少,做得最多的工作還是接待本地游客到外地旅游的。”許女士說。
其實,漳州本地旅行社競爭不過外地旅行社,其原因也在于其本身規模小、實力不強,旅游策劃、產品設計能力較差。根據漳州市旅游局的數據,目前,漳州全市旅行社60家,但稅收不到100萬元,接待上萬的只有12家,上10萬的只有5家。
“漳州很多有特色的產品沒有和旅游結合起來,游客要買東西,我們不知道去哪里買。”這是許女士的另一個苦惱。“片仔癀、八寶印泥、水仙花,這是漳州三寶,但是在漳州的很多旅游景點,買不到這些東西。”許女士說,“再比如漳州的木偶戲、剪紙技藝,也是很有名的,游客想看現場表演,但沒處看。”
“政府對旅行社的獎勵也有點少。”許女士說,去年,她所在旅行社因為對接業務成績突出,得到政府部門獎勵3萬元,“可是分到每個人身上,只有幾千元,不足以調動積極性”。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