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孤寡老人拾荒17年捐助百余貧困學生(圖)
http://www.caoliu14.com?2012-08-29 11:24? ?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編輯手記:
“自私”的大愛
編輯注意到,劉盛蘭老人在解釋自己行善的動機時非常坦率:他想“讓他們記得”——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做好事圖回報”的心態,只不過他圖的不是“利”,而是“名”。
老人家是多么的可愛!他不說一些“大”而“空”的話,他真誠地直面自己的內心,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大愛義舉與孤寡老人的特殊身份有關——如果他子孫滿堂,他或許就不需要通過行善而讓這個世界“記得”他,多半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忘我地行善。生與死,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老了之后難免會去想如何才能“不朽”,這是人之常情。
慈善,原本就是一件世俗的事,它并非道德家的專利。翻開那些著名慈善家的語錄,你可以找到一點共性:他們行善的心理起點,幾乎無不是為了自己,比如,讓自己更有成就感,再比如,洗去困擾自己的心靈污垢。
歐美國家的慈善制度也順著這條思路設計,有些富人行善,最初的出發點是少交稅,直到發現慈善給自己帶來的精神收獲后,他們的心靈才漸入狀態,才實現人格的升華。
大愛的成色,并不因“自私”而打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