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17日,《科技日報》在一版頭條刊發《泉州:“創新十條”求解“成長煩惱”》長篇報道,并配發評論員文章《耳目一新的“創新十條”》。本報今日予以轉載,以饗讀者。
在舉世矚目的倫敦奧運會上,望著中國健兒38次身披“冠軍龍服”站上最高領獎臺時,作為設計和提供商,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心潮難平:這是一枚與國際體育用品巨頭同臺競技后斬獲的“獎牌”——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合作伙伴和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為中國健兒打造11項大型國際運動會冠軍裝備……
2009年5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安踏時指出,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可以是科技密集型的,安踏就把一雙鞋當成了一個科技產品在做;今年4月,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省長蘇樹林、副省長洪捷序分別提出要總結“安踏經驗”,推動傳統產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加強自主創新,實現轉型升級;隨后,泉州市召開了總結推廣“安踏經驗”現場會,提出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創新十條”,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前瞻性地體現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有關精神。
從國際巨頭的代工作坊,成長為與其競技的國內運動鞋龍頭企業,人們不禁要問:安踏實現成功轉型的活力之源在哪?對泉州乃至全國民營企業化解“成長煩惱”有何啟示?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謀篇
推廣“安踏經驗”恰逢其時
“創新意味著投入、風險,但不創新則是等死。”這是國內不少傳統產業遇到的現實尷尬。在民營經濟搖籃之一的泉州,傳統產業產值約占七成,面臨轉型任務更為艱巨。
作為全球聞名的制造業基地,泉州從“三來一補”起步,經濟總量從全省倒數第二到摘取“13連冠”,成就“品牌之都”、“晉江經驗”等傳奇;科技創新為泉州每一個“起跳”提供有力支撐:先后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八連冠、全國首個創新基金產業集群試點等。
泉州清醒地看到,經濟“大而不強”,傳統產業比例偏大,產業結構偏輕,在產業末端停滯不前;國內外宏觀環境急劇變化,民營企業普遍遭遇土地、用工等發展瓶頸,需要進行“二次創業”……
面對后危機時代,浩浩蕩蕩的轉型升級大潮,在年初舉行的全市“二次創業”大會上,蘇樹林把研發比作企業的生命工程;泉州市委書記徐鋼指出,“新一輪創業,起點更高、挑戰更多、機遇寶貴,要靠永遠創新往前走”。
正是秉承永不止步理念,安踏不斷“創”出新境界——2011年推出了約2400款新鞋、3600款服裝及1600款配飾;5年前創新產品占銷售比例19%、毛利23%,到2011年已雙雙超過42%;2011年實現凈利17.3億元,居國內體育品牌首位。
“利潤增長主要來自創新產品的貢獻。”丁世忠坦言。
事實上,這場因贊助cba(中國男籃聯賽),運動員不愿穿安踏球鞋比賽引起的危機,成了倒逼安踏加快創新、轉型的契機——研發設計費從之前的2000萬元,增加到如今不低于年收入3%的約3億元;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晉升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
“只有夕陽的技術,沒有夕陽的產業。安踏之路為推進民企‘二次創業’提供了鮮活經驗。”泉州市市長黃少萍指出,總結推廣“安踏經驗”,就要旗幟鮮明地弘揚自主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讓創新成為引領潮流、搶占制高點的源泉,成為推動“二次創業”的強大引擎。
“企業轉型、政府轉變”,科技部門率先吹響了轉變提升、創新發展的號角!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