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有市民反映江西省南昌火車站廣場上的綠化帶“石凳”被鐵欄桿圍了起來,旅客無法等車坐下休息。對此,南昌市火車站廣場管理處表示,市民所指“石凳”是綠化樹木的樹壇,一些旅客把樹壇當成凳子來休息,嚴重影響南昌火車站作為省會城市窗口的形象。(《南昌晚報》8月17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城市形象,這是一件好事。為了不影響城市形象,為了城市更美,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南昌火車站將“石凳”用鐵欄桿圍起來,廣州在部分立交橋下鋪設水泥錐以防流浪漢露宿,四川大英縣強制全城居民拆除防盜網等。可這些“善良”的初衷,卻未能贏得市民的認可與稱贊,反而引來熱議和質疑,值得深思。
在綜合實力競爭的時代,城市形象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實很重要,加以建設和維護也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但如果不弄清楚什么才是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誰有權來評判城市形象的好壞,該怎樣塑造和維護良好的城市形象,簡單以政府的“閉門決策”,或者以某個領導的個人喜好為出發點,采取一些措施,往往就事與愿違。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次次的輿論批評,我們確實很有必要反思一下:一個城市究竟需要怎樣的形象觀?
城市形象,簡單來說,就是城市給人的印象和感受,外表的光鮮亮麗確實很容易影響一個人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但形象的最終形成,卻是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自然的地理環境、經濟貿易水平、社會安全狀況、建筑物的景觀、政府治理模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市民的價值觀念等等,這些都在發揮著深刻的影響。
但最根本一點,其實還是“以人為本”。只有以人為本的城市,才是真正可愛的城市;最能評判城市形象的,是居住在這里的市民。回過頭來,南昌為了維護城市形象,將“石凳”用鐵欄桿圍起來,市民和客人之所以不買賬,就是因為“旅客無法等車坐下休息”,失去了以人為本。同樣是火車站,2007年西安火車站廣場管委會給出租車循環車場安裝了70多盞燈箱,并在廣場增添100個石凳、50把遮陽傘,以供旅客休息,獲得贊聲一片,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過分追求看得見的整齊亮麗,而是呈現著看得見的以人為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