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12歲兒子對父親說的“以后不要多管閑事了”不知你聽了是什么感受,我真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無獨有偶,今年7月23日,婁底市孫水河公園,27歲的鄧錦杰為了營救溺水的一家三口,奮不顧身的跳入水中救人,不幸的是因體力不支,他被湍急的河水吞噬了,而讓人心寒的是,當鄧錦杰遇險生死不明時,被救的一家三口不但沒積極施救,也沒有留下來關注事情的進展,而是漠然的選擇了離開。
這兩件事,再聯系近年發生的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等,都是拷問我們道德底線,發人深省的鮮活案例。面對他們,我們不免要陷入“道德困惑”,一個社會里,見義勇為者得不到幫助,誠實守信者頻頻吃虧,愛心捐款反被挪作他用,舉報腐敗被打擊報復,道德義舉屢屢碰壁,“英雄流血又流淚”,一個個“道德風險”讓人望而卻步,那我們個體從善的信心改如何提升,道德吸引力又如何談起呢?
誠然,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物質文明相對繁榮的社會,三十年市場經濟的變革,使我們面對的是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的社會形態,道德領域不免呈現紛繁復雜的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已不是個別存在。我們在重新定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重新思索如何創造人生價值、體現生命意義。
古人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理想,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信仰,但是理想的刪繁就簡,信仰的返璞歸真,我們越體會精神家園的重要,我們越追尋靈魂深處那一份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道德個體,都是精神家園的構建者,都是和諧社會的參與者。每一個道德善舉,就好像一盞燈,燈光亮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些,打開心靈之窗,燈光就會照進來。有的時候,多一個手勢,對別人就是多一份體諒;有的時候,多一點耐心的等待,對別人就是一種關愛;還有的時候,多一點分享,對別人就是多一份溫暖。正如“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我們每一個人邁出的一小步,才能有社會道德提升的一大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