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
細看新“24孝”的內容,覺得很有呼吁的必要。比如說,經常帶愛人子女回家、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這樣一些內容,為人子女難道不應做到嗎?
但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孝順的內容很多,為何只選擇24項內容,難道是要“傍”舊“24孝”?雖然說新“24孝”沒有舊“24孝”慘烈,但有一些內容,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更不是人人都必須做的。比如說其中的“教父母學會上網”,對于城里人來說,這一條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許多農民和農民工來說,本身都不會上網,也用不起網,怎么去教父母上網?
由于現實情況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這24項內容;由于各人想法不同,也不是所有父母都需要子女做到這24項。孝順更多帶有主觀性,是一種真情實感的流露;孝順一旦標準化,也就必然走向庸俗化、形式化。舊“24孝”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了形式,忽視了人心人性人情。
孝應該呼吁,但不必標準化。這種呼吁,可以具體一點。比如說“常回家看看”,唱唱可以,提倡應該,但沒有必要將其上升為孝順的標準。不僅是孝,任何道德領域的東西,都不應制定標準。將道德內容標準化,反映出一種道德速成的浮躁。而事實上,道德有著自身的規律,也受著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因素掣肘,根本就不可能速成。強扭的瓜不甜,強求的道德就是“四不象”——看起來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其實它是麋鹿。
孝順不需要一場標準化運動,道德也不需要一場標準化運動。即使擔憂孝心下行,焦慮道德滑坡,也應該老老實實按照規律,用心做好“心靈的事業”。對于孝,可以呼吁不必標準,也沒必要定個“24”的上限。(毛建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