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六起,每天上午9點半,一名中年男子準時出現在上海新市南路與車站南路交叉口,舉著一塊寫有“尋找目擊證人”的牌子守候在路邊。這名姜姓男子說,他妻子徐某救人后被老太誣陷為肇事者。8月11日,警方通過監控探頭畫面最終確認,徐某就是肇事者,老太并沒有誣陷她。(8月12日《新聞晨報》)
如果沒有監控探頭,世上又會多一個深受同情的救人者,和一個飽受指責的訛人老太。需要看到,當撞人者倒打一耙大聲喊冤,甚至利用行為藝術博取眼球效應以換取輿論支持時,恩將仇報已經形成連鎖反應,道德生態正在加劇惡化。
南京彭宇案后,訛人老太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雖然多年后公布的真相表明,彭宇是如假包換的肇事者,但負面影響已根深蒂固,而且,其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都佐證了訛人老太的存在。同樣是監控探頭發揮作用,許多救人者得以洗刷冤屈,訛人老太的壞名聲也越傳越廣。人們先入為主形成一種普遍的心理認同:凡是出現此類糾紛,都是老太太良心太壞誣陷好人,救人者則個個比竇娥還冤。輿論氛圍對倒地的老太太極為不利,在有些人看來,別說見到了會扶一把,連避之都唯恐不及。
上海那名中年男子正是利用了這種社會情緒,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的形象招搖撞騙,并通過風雨無阻地“舉牌求證人”強化表演效果,博取公眾同情,以圖造成輿論聲勢,使媒體審判介入司法審判,在與被撞老人的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
倒打一耙的表演固然可恨,但人們更應該看到,這不過是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中的一環。大致梳理,一條清晰的反應鏈便呈現出來:老太訛人恩將仇報社會輿論大力討伐有人從中投機鉆營。于是倒打一耙的表演就出現了。不難發現,這是一個互害的過程,反應鏈進一步穩固時,所有人都不會是贏家。某些好心人被壞老太誣陷,某些壞人又誣陷被自己撞倒的老太,你誣陷我,我誣陷你,旁邊還有看客在煽風點火。當然,看客也有衰老的時候,超然也只是一時。面對誣陷,也許有人會說,有監控探頭呢!可問題在于,假如事發地沒有監控探頭或者偏偏位于監控盲區,又該怎么辦,又能相信誰,又從哪里獲取真相?
“互害型社會”已經在食品安全領域加以發展,人們互相“投毒”,易糞相食,以致吃什么食品都感覺不可靠,下頓館子提心吊膽。如果道德領域也互害,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眾所周知,如果不能有效懲惡,也就無法真正揚善。對此類現象,法律絕不能坐視,無論是惡意訛人的老太,還是裝可憐的撞人者,都不能輕易放過。嚴厲的懲戒或許無法從根本上抑制道德互害,起碼會讓其有所收斂。(徐炳濤)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