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知名文化批評學者做客南都公眾論壇(深圳),暢談民國范兒及公民教育問題。王曉漁稱,這幾年民國的老課本特別熱,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跟公民教育無關。他特地提到了近年重印并暢銷的民國時期“開明課本”,援引葉圣陶的回憶指出,“開明小學國語課本”有400多篇課文,編得非常倉促,其中很多文章都不署作者,是抄來的。王曉漁還透露,葉圣陶的孫子葉兆言是非常著名的作家,也曾說,“開明課本”有非常多的內容需要淘汰,葉兆言表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來讀這套書,“如果把開明課本作為典范有很大的誤會”。(8月13日《南方都市報》)
學者王曉漁的此次公開講演,對幾項頗具誤導性的教育文化觀念、實踐做法做了批評澄清。王曉漁抨擊了目前走偏的“素質教育”,指出教育界將琴棋書畫等才藝訓練等同于素質教育的做法并不妥當;還認為公開出版發行的“模范公民手冊”就錯誤定義了公民教育,指出書中就更多關于公民素質的問題作出詳細規定,把重點放在“不準干什么”上,“用公民素質來代替公民權益,又用公民生活習慣來代替公民的素質教育”。
當然,上段所述的這些批評,在王曉漁批評指出前,部分教育學者、媒體人士也曾有過近似的表達。而他對民國老課本重印走俏現象的批評,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引領性,即促使內地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客觀公允評價民國老課本在內的民國文化遺產。
“民國范兒”作為文化熱詞,已經紅了好幾年,而今還沒有任何式微的跡象。文化界人士搬出民國時期的名人軼事,梳理成一段又一段的文化美談,然后大談今不如昔。如果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化真有當下的一些名流所稱的那樣絕倫精妙,就不能解釋該段時期中國文化創造水平嚴重滯后、科學創新基礎基本不存在這些事實。實際上,很多所謂的“民國”文化風采、“民國范兒”,不過是晚晴遺老從舊時代傳承帶來的,無法與當時(更不用說與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接,注定會慢慢消褪、消失——對這些舊時物件、元素的過度膜拜,本質上跟清宮戲、穿越戲中毒癥一樣,都可劃為病態化的文化心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