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網絡公益讓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成為更好的合作伙伴
主持人:“免費午餐”這個公益活動最后由政府接手了,這結果是您在做公益之初就想讓它達到的嗎?“大病醫保”呢?
鄧飛: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想到我們怎么樣去影響政府,然后讓政府介入和改變。第一,像孩子饑餓的問題,因為涉及兒童的生命健康權利,屬于最基本的人權,這是政府履行的職責。第二,當政府還沒有來得及或者還沒發現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公民和團隊可以做一些探索,支持配合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第三,像中國鄉村兒童這么大規模的一個問題,單純靠民間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今年各級政府投入400個億,但是如果這400個億要民間、社會來籌集的話,我相信需要幾十年或者更久的時間。我們在做“大病醫保”這個活動時,也考慮如何去影響、撬動國家的資源,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注意到我們做的這些嘗試,最后能夠把它全面地接力。
另一方面,我是一名記者,對公益,我只是一名志愿者,我的優勢是在于對政策的一個引導和影響。希望由思想變成的公益活動,去影響國家的一些決策,去確切地解決問題,給國家提供一個借鑒,為政策的改變提供可能性。
主持人:政府的介入對民間公益來說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民間公益最好的結果嗎?
張春亮:跟我們接觸的一些政府部門,更多的是一種配合,我覺得這種在支持公益組織方面是最好的狀態。我們這些項目在甘肅、江西等省市開展,確實得到當地政府部門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當地教育部門,有時是由縣長直接來參加,可以說這種方式給我們提供的幫助非常大。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可以說是互相補充。有民間的力量,再有政府支持的話,公益活動就可以進行得比較成功。就像微博給我們的助力一樣,政府助力也像安了一個加速器。
謝宏忠:我感覺到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更像是一個合作伙伴的關系,事實上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政府在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或者對社會公共服務管理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政府管理缺位、管理不專業等問題。在這一部分,我相信民間公益組織大有可為。
比如“免費午餐”,事實上就是在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政策的調整過程當中才浮出水面的。在新政策出臺后,午餐才成為問題。應該說,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服務的過程中缺位了,政策還不能夠很快地預見調整帶來的新問題,民間公益組織就比較靈活,補充了政府政策的不足。一旦項目做好之后,形成社會影響,引起政府的認知,政府就能夠很快地出資支持或者接手。民間公益組織就可以騰出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雙方達到一種雙贏,這時候他們就是一種合作伙伴的關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