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私人醫生”的生活
沉默寡言的曉東,8年前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并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他的本職工作是理療按摩師,而另外一個身份,則是“億萬富豪的私人醫生”,而且頗為搶手。
他告訴記者,固定服務的客戶有二十幾人,身份多是 “集團老板和外籍高管”。這類客戶有一個共同點:“錢有了,健康沒了!而且都不是什么大毛病,多是一些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類慢性病,雖然要不了命,但就是渾身上下都不舒服!”
他的其中一位客戶,還不到50歲,是金融控股集團的老總,日常應酬多,常常會有腰酸背疼的癥狀,于是經常會在商務宴請、談判結束后,派司機將曉東接至宴請場地,為自己或客戶做身體放松按摩或健康咨詢。客戶平常消化系統也有些問題,曉東為他提出了一些飲食調理建議,情況改善很多。因此,他還給曉東包了個大紅包。
“私人醫生”的收入怎么樣?“非常可觀,保守估計月入一萬元以上。”一位健康會所的老板說,像一些專業技能比較突出的技師,上門服務要收雙倍費用,為160元-200元/小時,除此以外,客人大多會另送紅包。如果按每天上門出診兩次計算,報酬已近萬元了。至于交通費用,由客戶報銷,如果客戶居住在比較偏遠的別墅區,還會派司機接送。
灰色地帶的陽光產業
私人醫生行業前景光明,但它的出現給管理部門提出了新課題。據介紹,目前,我國還不允許大醫院的醫生給病人當私人醫生、私下給病人就診并收費。即使有醫生在外兼職“私人醫生”,也都對所在醫院有所隱瞞。
而目前我國對私人醫生還沒有明確的管理規定,更談不上相關營業執照和行業法規。專家認為,有關部門要盡快對私人醫生這一新生行業加強管理,出臺相關法規規范其行為。醫生是特殊職業,診療病人更是系統工作,私人醫生必須具備行醫資格和全面的醫療知識。尤其是醫生兼職的問題,患者不是普通的消費者,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必然產生醫患糾紛。而私人醫生的定位不明,又受雇于醫院,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就容易出現中介機構,醫院、私人醫生相互踢皮球的事件。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