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泰縣城鄉環境整治措施實
?
去年以來,長泰縣探索建立以“美、用、管、合、儉、富”為要點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一是“美”,即環境整潔美觀。重點實施房屋立面改造、環境整治、景觀綠化等工作,實現村容村貌整潔、道路通暢美觀、環境宜居凈化。立面改造方面,采用閩南特色、簡歐風格的總體建筑格調,注重色彩搭配、線條運用、外墻裝飾、平改坡等,打造白墻紅瓦整體建筑風貌,實現房屋立面簡約大方、雅俗共賞,與周邊田園、山體、水系、路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環境整治方面,發動群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堆放物,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推行垃圾分揀,分類處理,集中堆放,集中清理,保持干凈整潔的生產生活環境。景觀綠化方面,組織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等“四綠”工程和“四旁四地”綠化,做到點、線、面結合,喬、灌、草搭配,達到四季樹常青、全年花不斷的效果。
二是“用”,即設施實用利民。注重配套設施的實用性,以群眾所需、產業發展為出發點,加快完善各類配套設施,推動產業發展、群眾幸福、社會和諧。重點完成一批農村幸福園建設,改善農村五保戶、無房低保戶等困難家庭的居住條件;修建門球場,為老年人健身提供良好條件;新建農村戲臺、書屋,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平臺;拆除舊倉庫建設農貿市場,解決多年路邊市場弊端,以一批民生項目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如巖溪鎮上蔡村創新建設慢客村,各類配套設施嚴格按照慢客村定位來規劃布置,先后修建鄉村公園、綠道、慢道等設施,群眾享受上了城市里的休閑養生、健身娛樂場所,成為“田園風光優美、生態景觀雅致、城鄉綠化一體”的生態新村。
三是“管”,即管理科學長效。注重環境長效管理,加強日常監控,定時間、定路段、定人員、包責任、強督查,推動整治由道路小巷向庭院延伸,單村向連村延伸,初步建立環境管理運作的科學化、長效化機制。管理上,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完善村規民約,細化垃圾處理、污水排放、公園綠地、公共設施等長效管理辦法,以制度規范行為。人員上,組建設施維護、渠道管護、綠化養護、垃圾收運、公廁保潔等隊伍,實現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保持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經費上,采取“一事一議”的籌集辦法,最大限度減輕群眾負擔,保障運轉經費。監督上,加快村莊規劃編制,強化村民住房新建、擴建、改建的監管,強化村民參與監督制度,從源頭制止搶建亂建等行為,促進各項管理機制落實到位。
四是“合”,即群眾支持參與。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尊重群眾意愿,最大限度擴大社會參與面,實現民心民力民資的最大凝聚。組織縣鎮村三級干部深入基層,進村入戶、進企入廠、進校入班,為群眾解答各種問題,消除各種顧慮,使工作深入人心、氛圍濃厚、群眾理解。工作推進中,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報道工作成效,展示房屋立面改造、景觀綠化、環境整治等城鄉新面貌,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群眾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參與率和支持率不斷提升。
五是“儉”,即改造節儉節約。堅持有機改造、綠色改造,不大拆大建、大挖大變,能省則省、能簡則簡、能用則用,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力、物盡其用,讓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最大的效用。在房屋平改坡上,采用新型環保材料,既節省資金和工程量,又美觀大方,體現閩南特色。在立面改造上,實行以獎代補、以干得助的方法,最大限度減輕群眾負擔、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實現節約、快速推進。景觀綠化上,成立鄉鎮綠化辦,自主規劃設計、自主采購苗木、自主種植管護,突出本地特色花草樹木、經濟作物的保護保留,種植黃花菜、絲瓜、香蕉等經濟作物,既小投入,又有經濟效益,體現自然天然的田園風光。
六是“富”,即群眾增產增收。以促進群眾增收為最終落腳點,將城鄉環境整治與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結合起來,延長經濟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拓展花卉產業。注重生產規劃引導,出臺扶持發展政策,鼓勵群眾種植現代花卉,下派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植管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鄉村旅游。將花卉產業、田園風光、生態資源等優勢資源與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豐富休閑采摘、觀光度假、生態體驗等旅游內涵,培育一批田園風光游、十里花卉游、慢客休閑游等特色旅游項目,繁榮發展第三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長泰縣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