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臺火熱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類紀錄片,介紹了全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讓大家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與此同時,一場“文明餐桌”行動也在轟轟烈烈的展開。但是想到我們自己的一日三餐,泡菜里有著色劑,果凍里有防腐劑;一支雪糕含16種食品添加劑,一袋方便面中有14種……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劑,而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劑”有2000多種。不管是直接添加,還是間接添加,每個成人每天大概要吃進八九十種添加劑。有網(wǎng)友戲稱,我們的餐桌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大家不禁要問:現(xiàn)在能吃的東西多了,可是哪些是敢吃的?
從最早蘇丹紅事件到三聚氰胺奶粉、雙匯瘦肉精,再到沃爾瑪假綠色豬肉,食品安全讓大眾不寒而栗。食品安全問題牽涉到我們每一個人,不斷刺激著整個社會的神經(jīng),也在不斷拷問著我們的良心。至今為止,我們聽到的最為貼切和深刻的審視就是“誠信缺失、道德滑坡”一說。有評論作者稱:食品丑聞層出不窮,意味著監(jiān)管機制失靈,問題食品的涌現(xiàn),說明社會責任感的丟失和違法成本太低。商家對利益和金錢的無限放大,已遠超對法律懲處的擔憂,這一點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體現(xiàn)尤為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食品安全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民生問題,更是社會道德和良知。食品危機一直困擾著我們,近些年不斷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地考驗著公眾對國產(chǎn)食品的信心。在經(jīng)歷了三聚氰胺事件后,國人對國產(chǎn)奶粉的信任度已接近于零,越來越多的人寧肯花高價選擇進口奶粉,甚至到國外采購。火鍋的老油問題一經(jīng)爆出,讓大眾對火鍋望而生畏……
民以食為天、食以法為先。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較為粗線條,很多規(guī)定中隱含的好與壞是一種由主觀來界定的,并且違法成本太低太低。加大違法的懲處力度,大大提高商家違法成本,讓商家不敢違法;建立食品行業(yè)黑名單,將造成社會影響的商家列入黑名單并不得從事食品及其相關行業(yè)。權威部門建立商家信息庫,定期向社會公示誠信商家和黑心商家。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讓文明回歸,“道德佳肴”能更多的擺上文明的餐桌!(成都 楊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