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不在書店
“不在”與在,美都在那里

位于廈門華新路的“不在書店”,靜靜地開在老別墅里。 施辰靜 攝
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31日訊(記者 周思明)這是一家剛落地就“美”得驚動了廈門的獨立書店。
書店在中山公園西邊的一處老別墅里,藏得不顯山不露水。順著門牌號一路摸過來,剛進大門,就被院子里的郁郁蔥蔥撞了個滿懷,各樣植物在這片院子里錯落層疊地生長著,藤蔓爬滿了圍欄,在院子里的木板平臺和桌椅上篩出斑斑的光陰。
書店是幢3層樓的米色別墅。推門而入,七月的暑氣被擋得干干凈凈,書把一樓的空間堆出了狹窄的意味,但擺放得井然有序,加上老房子特有的奢侈層高,徜徉其中毫無局促感。
來的時候,書店正舉行著名作家馬原的簽售會,活動是在書店的頂層舉行,不大的一間廳,卻布置得有模有樣,話筒、音箱、條桌、主持人、背景海報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單獨的嘉賓通道。活動完畢,老板麥子居然又變出了一大桌的自助簡餐。
當在場的人被告知麥子以前是從事設計工作后,一切的安排才顯得理所當然。很明顯,從“不在書店”的一草一木到整個運營模式,麥子早就在心里打磨了無數次。
書店的文案和視覺策劃很能說明問題。麥子說,書店店名源于之前先確定的英文名“Once”,而曾經的一切,當然“不在”,他也開始圍繞這個玄乎的店名大做文章,其中就包括偷偷拿走了“不在書店”LOGO中的三個點劃,還在店里內墻上寫了一行字——“Vivien isn’t here”,他還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客人就是這位“不在”的Vivien。
不在書店目前的存書量1萬多冊,看似不多,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里幾乎每本書都是經過挑選的。在書店中找不到暢銷的成功學書籍,但奧威爾的小說《1984》卻能翻出八九個版本,麥子說,“獨立書店,選書也要有獨立精神”。
麥子準備明年將藏書量擴充到3萬冊左右,把整個3層別墅堆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書店就僅僅只剩下書。“圖書、花房、咖啡、簡餐、民謠、肖像”書店招牌上這幾個詞在麥子眼里,都是書店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書店其實是人們交朋結友的空間、約會地點及周六晚上無所事事時的藏身之地。
站在不在書店內,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氣場,安靜的屋子里沒人說話,但每本書每張沙發都在挽留你吃個午飯,再一口口啜掉下午的時間。
“書店幫助當地的人們創造社區。人們可能覺得他們可以生活在網絡上,但是事實上他們住在真實的小鎮上,實體的書店能讓這些地方變得更富饒”,這是麥子在介紹書店理念時,轉述的一位美國書店老板的話,這也再次折射了他的理念——不在書店的訴求,其實不正是在于人們空間和時間意義上的在場嗎?
微評
@黃橙視覺 (旅行作家黃橙)
據說,大隱于華新路幽靜小巷深處的不在書店,是全國首家開在老別墅里的書店,對此我不敢確定。其實是不是第一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在這里將一切煩躁拋在腦后,將整個腦袋獻給那些優美的文字和不知不覺流逝的時光。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