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半年的籌備,圍城書店在今年元旦開張。由于店租的原因,楊志民最終選擇了這個偏僻的位置,“舊書細談猶多味,佳客能來不費招。”楊志民將這兩句話作為店里的招牌。
圍城書店有5000多冊的圖書,有國學古籍專柜、福州史料專柜、文史圖書專柜,除了一些出版社的庫存新書,大多是舊書。還有一個和書有關的書的專柜,擺放著《隱之書》《查令十字街84號》《嗜書癮君子》等等。一排排古樸的書柜,一本本泛黃的舊書,濃濃的人文氣息,仿佛將人帶進悠長的歷史,再浮躁的心都能在這里寧靜下來。
“這本是民國時期中華書局出版的初中化學教本,還有一本商務印書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版的《盤尼西林》,這是1978年版的《閩都別記》。”這些舊書,都是楊志民精心淘來的,很多都是孤本、絕版。
圖書的選擇,主要是根據店主自己的閱讀品位,但是在經營書店的過程中,楊志民以書會友,知道了更多關于“書”的故事,結識了很多愛書懂書之人,讓圍城書店的存在,承載了更多的意義。
“書店剛開的時候,冷冷清清,在我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店里來了一位女士,看了店里的書之后,贊不絕口。鼓勵我一定要堅持下去。”楊志民說,這位李女士的母親和林徽因是堂姐妹,“她給我講了很多福州近代文化名人的故事,讓我對福州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的了解。”
楊志民說,他在店里還不定期舉辦一些文化沙龍,請來好友相聚,幾杯清茶,品書論道,大家可以為一個話題爭得面紅耳赤,這種氛圍,才是一個書店的樂趣所在。
“所以我向來不愿意說書店是個賣書的地方。因為開書店之前,我就知道獨立書店生存的難度。”楊志民說,“現在書店的生存還是很艱難,目前經營勉強維持房租等開支,有時候生活費還有點困難。”
楊志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以書店現在的地點,想要有流動的顧客走進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書店的顧客主要是以前認識的一些書友,以及少許慕名而來的人。
即便如此,楊志民依然對將來充滿了憧憬,他興致勃勃介紹起將來的打算和夢想,“以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福州史料圖書。讓所有想了解福州歷史的讀者都能找到他們想要的書。”楊志民大手一揮,“至少靠西的這一排書柜都是。如果能有懂茶懂咖啡的朋友,能和我一起經營,讓書店的面積能更大些,環境更好些,那就更好了。”
“文化學者陳詔先生說,舊書業在城市中是一個不起眼的行業,但它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歷史積淀。如果沒有舊書店和舊書攤,即使高樓林立,富麗堂皇,也只像一個淺薄的暴發戶,缺乏內涵,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楊志民說,“福州,這樣一座城市的確需要一家專業一點的舊書店作為其文化底蘊的一種外在體現,這樣一座城市也應該養得活一家有特色的舊書店。所以,我還是有信心將圍城書店堅守下去的。”
■微評
@何況止止壺天 (作家何況)
在福州停留一晚,飯后,有邀唱歌的,有約喝酒的,但我還是決定去逛書店。在經營文史舊書的圍城書店,購得79版《魯迅回憶錄》等,這家書店好書不少,店主楊先生熱情平和,若非明日還要去平潭,這幾本書肯定不能讓我收手。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