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實錄
歷史既是由風口浪尖的人寫就的,也是由無數小人物的奮斗史構成的。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酸甜苦辣,他們的人生命運,都應該是媒體關注的——這里講述的是親歷者自己的故事。
■ 時間:2012年7月2日
■ 地點:河西區教師村居民小區
■ 講述:抗日老戰士徐銀秀
感受講述者
青春無悔為抗日
徐銀秀老太太給我的印象就四個字:精神、干練。她說話跟開機關槍似的,精神十足,哪像84歲的老人呀。
她說,我們老家都論虛歲,我八十五啦。1928年生人,論周歲,今年八十四。怎么論不是論呀?反正離100歲還遠著呢!
老太太能耐著呢,去年還騎著自行車在小區里轉悠。兒女有規定:只能在小區里玩兒,不能上馬路。80歲以前,她騎著自行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她說,這是孩子們的一片孝心,要真是在馬路上磕著碰著,自己受罪,也給兒女添麻煩呀。
老太太住著一室一廳的獨單元,方廳很小,墻上掛著好幾幅畫,有喜鵲登梅、有錦雞牡丹……她說這是她畫的工筆花鳥,跟老師學,照著老師的樣子畫。
說實話,如果從純藝術的角度看,這“工筆”畫得實在還欠功夫。但是,如果你知道這是一位沒有一點兒繪畫基礎的老人,在古稀之年一筆一畫的精心勾勒,就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了。特別是,當你知道老人照顧臥床7年的老伴兒,為了中午不犯困、不打盹兒而強迫自己睜大眼睛而畫畫的時候,就越發感到這畫的珍貴了。就明白了老人為何把這些畫掛在方廳,時時觀看、日日廝守了。
那是對逝去歲月的挽留和懷念。
老人還有一幅特別的畫——地道戰示意圖。在給武警戰士和街道干部講地道戰的時候,為了更清楚地表達,她請人幫忙畫了這圖。為什么不自己畫?她說,我畫花鳥是照著樣子畫,這個我不會畫呀,顏色是我給上的。
于是,老太太就帶著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她13歲以好奇心跟著叔伯哥哥參加了八路軍,協助救護傷員,被鬼子包圍,她在老鄉家當“閨女”,改名“竇秀琴”,曾多次遇險,脫險后,幾經輾轉,沒找到部隊,卻被“沿村傳送”,又回到村里。她在村里繼續抗日,當兒童團團長、婦救會副主任、主任,協助民兵打地道戰,15歲入黨,當武工隊隊長,到各村發動群眾抗日,她還是村劇團的指導員,在歌話劇《白毛女》中飾演白毛女……
老人講述時,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戰爭是殘酷的”,戰斗隨時發生,犧牲隨時可能……
講到敵人的殘酷,講到犧牲,她會哽咽不語,以至潸然淚下……
她說,我很想那些人,想和他們在一起戰斗的日子,越到老了,想得越厲害……
老人獲得過不少榮譽,比如優秀黨員、關心下一代獎狀等,她最為珍惜的,還是2005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這是國家給抗日老戰士的榮譽章啊。
一個女孩,一個女人,十四五歲的花季年華,趕上了民族危亡的時刻,“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她投身其中,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她說她這坎坷的一生,有過光彩,也有過郁悶。她到離休時,還是個一般干部,“享受處級待遇”卻從未當過領導,而和她一起參加革命的人,有的當了高干,有的拿了高薪。她對此卻無怨無悔。她說,咱能理解,我文化低呀,搞內勤寫材料,咱不行。搞外勤跑政工,咱干得還行……想想那些犧牲了的人,活著就是幸福!人要知足,知足就快樂,知足就幸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