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5日至今,讀者來信版用8期的篇幅,推出了“曬曬‘公家’的鋪張浪費”系列報道。讀者、網友“曬”出的充斥于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農村基層的形形色色的鋪張浪費現象和事例,都是社會現實的典型反映,《“以長官意志為轉移”的地標》、《領導換一屆招待所裝一回》、《“送溫暖”不及招待費花得多》之類的事情,如今仍在許多地方不停地上演……
為何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勤儉節約傳統、尚有1.28億貧困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以下)的國度,“公家”鋪張浪費現象卻如此普遍、如此嚴重?為什么上百個紅頭文件、無數個禁令管不住公職人員一張嘴、一雙腿?除了約束制度機制的缺陷外,人對自我的放縱,道德感、羞恥感的減弱甚至喪失無疑也是重要原因。
當今國人,大都忙于對權力、物質、財富、業績、享樂的追求中,內心被各種各樣的欲望占據、充滿,沒有了反觀、自省的時間與空間。現在還有多少人會思考人應該是怎樣的、人的行為的尺度在哪兒之類問題?許多人心靈蒙塵已久卻不自知。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已經沒有做人的底線,沒有道德感、正義感、羞恥感,沒有對法律的尊重、對職業或職務的敬畏,更沒有公與私的界限。毋庸諱言,在觀念里沒有公與私的嚴格界限,在當今中國已非常普遍,所以,吃公家的、用公家的、拿公家的、花公家的就變得自然而然、司空見慣;所以,濫用公權力、以權謀私、揮霍公款、鋪張浪費等才會屢禁不止,久治難愈。所以,不斷強化的制度、一再重申的紅頭文件、措辭嚴厲的禁令,形同虛設,熟視無睹。
心靈蒙塵,制度也會蒙羞。因為,任何制度都是人定的,也是靠人去執行的、監督的。缺少了人的自律與自覺,任何法律、制度、規章都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行為之所以在我國大量存在,是因為許多人無心去做,無心去管。心里無尺度,眼中無制度。沒有了做人的標準,怎能盡人事?所以,我們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更需要心靈的重塑、道德的重建。(趙蓓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