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從最初曝光的二惡英、紅汞、洗衣粉油條、陳化糧毒米、蘇丹紅、瘦肉精到近兩年的牛奶業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和各種添加劑、養殖業普遍濫用抗生素、食品工業違規濫用食品添加劑、嬰幼兒奶粉含致癌物質、餐飲業使用地溝油……可謂,“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這種種泯滅良心的行為不僅僅是對人們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更深層次的影響是對我泱泱中華民族歷來素有的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傳統公德、誠信失去了信心,不禁發出了“我們還能吃什么”的呼聲!
2012年5月14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視訊會議,全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蘇州市也于5月份啟動全市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在食品行業、窗口行業、公共場所三個領域率先開展,著重解決誠信缺失和公德失范問題。6月18日至19日,全國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現場會在常州舉行,來自全國的近200名與會代表現場考察了雙桂坊美食街把住用油關,踐行“道德自律做食品、安全他人講誠信”的做法,這里的經驗很快引起各地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全國各地都在行動起來,決心花大力氣出重拳整治各行各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缺德”和失信行為。
任何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僅有賴于“有形”的條件,如健全的法制基礎、成熟的市場制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等,更有賴于“隱性”的基礎: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教育、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水平。而后者,更體現了道德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無論是整治食品行業,還是窗口行業、公共場所等領域現存失德失信行為的時,突擊整頓、只求短期見成績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綜合運用“以德育人”的道德教育、“自律與他律”的專項整治、“堅實有力”的法制監管、法律制裁等手段常抓不懈,并將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規范和管理規章,才是形成道德建設的長效機制有效途徑。因此,全社會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的路還很長,工作任重而道遠!(孟蓓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