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對市售嬰幼兒針織內衣進行了比較試驗,昨天公布的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在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的安全性能指標異味、甲醛含量和常規質量指標耐洗色牢度等方面都符合要求,但在水洗尺寸變化率、纖維含量、色牢度(耐汗漬、耐摩擦、耐唾液、耐水)、PH值、起球等方面,六成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北京日報》)
相信,已為人母的媽媽們,對于麗嬰房、阿迪達斯、gretton這樣的嬰幼兒大品牌并不陌生。這些品牌占據了國內孕嬰市場的主要份額,雖然價格不菲,但媽媽們卻趨之若鶩,原因就是基于對“洋品牌”的信任。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在這些花費上從不吝嗇和計較,因此也催生了孕嬰經濟的高漲。走進各大孕嬰用品商店,一片尿布十幾元、一罐奶粉數百元,甚至一個奶瓶動輒都要二、三百元。然而知名品牌就一定是安全、放心的嗎?答案不置可否。
近年來,國產品牌頻頻遭遇質量危機,令消費者漸失信心,轉而將目光轉投放在了“洋品牌”上。本以為在“價高優質”的市場規律下,就可以買到安全放心的產品,然而,外來的和尚未必會念經。洋品牌屢屢碰壁,令消費者大失所望。一套售價上千元的洋套裝,質量竟不及幾十元的產品,名不副實的“洋品牌”,令人情何以堪。以知名嬰幼兒用品生產企業強生為例,六年內先后三次被曝產品有毒,接二連三的道歉,隨之而來的是問題的屢禁不止,這樣的道歉顯失誠意,而且也悖離了其“為愛而生”的承諾。是什么讓這些名企頂風而上,不思悔過且愈發猖狂?
原因就在于企業的價值觀和誠信體系出現了偏頗,為了謀求利益最大化,不良商家不惜通過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夸大宣傳等手段侵占消費者的利益,過度的消費了百姓對于“品牌”的信任,最終使企業偏離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同時,問責機制過輕也是不得不說的一個重要原因。無關痛癢的處罰并未從根本上觸及企業的痛處,使不良商家得到應有的教訓和懲戒。違法成本過低,令企業喪失了對于法律法規最起碼的敬畏,也是導致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的根源所在。
在質量問題頻發的社會背景下,一方面要迅速彌補監管缺位的漏洞,加大執法部門的監管力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督氛圍。同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問責機制,提高違法成本,令企業不敢犯錯,犯不起錯。通過恢復良好的市場秩序,重新激發百姓的消費信心,徹底扭轉“不放心、不誠信”的亞健康狀態。 (吳春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