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我們處在一個并不完美的社會中:食品安全堪憂、戾氣蔓延……種種亂象,傷害了社會的價值認同,造成人際的信任內耗。
在近日上演的電影《神探亨特張》中,導演高群書不過是從北京街頭犯罪紀實的維度,將某些亂象以戲劇化方式抽絲剝繭,細致呈現。電影中,多是些微博紅人以網絡段子的形式在推進劇情;電影主調又是以一名片警故事來持續傳遞正能量的“主旋律片”,所以這部不像電影的電影,必然遭遇毀譽參半。
電影劇情,根據北京雙榆樹派出所的反扒民警張惠領的故事而改編。但就算是以真實案件為原型,也難免會有藝術加工。比如,那個街頭假鈔女騙子的女兒被車多次碾壓,就移植了“小悅悅事件”的情節。
這故事,也充分揭示了上述的社會互害鏈條,更多的還是一種底層的信任缺乏:就像我的染色饅頭,蘸著你的地溝油,就著他的瘦肉精和毒奶粉,彼此之間圍起了一道信任藩籬。
不光是食品安全,社會街頭公共安全事件也是如此:我在街頭用假鈔換你真錢,沒準我女兒出門就不幸遇車禍,還被肇事司機令人發指地倒車來回數次碾壓……
在這個鏈條中,誰都難以獨善其身。只要社會以相互傷害而非互利為原則運行,那么誰都可能被那高速運轉的尖銳鋒利的齒輪刺穿乃至吞噬。傳遞正能量并不意味著就必然有損電影品質。許多經典好萊塢大片,也都是弘揚人類主旋律的正能量片。
劇中主演張立憲在接受采訪時就稱:“片中呈現的社會陰暗面,小偷、騙子、碰瓷的,甚至殺人犯……背后都有自己的難言之處,好像也并不是很壞的人,看完之后,心里很難受,就像角色說的,都是負能量”。這話,估計我們面對各色的負面新聞時也有切膚之感。可是,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傳遞一點正能量,卻也是讓社會變好一點點的唯一正途。
前陣子,《人民日報》刊發了“尋找我們社會的正能量”的系列評論,就像此前他們大獲好評的“如何回應社會關切”等一樣,引發巨大反響。這樣的評論和討論,不管是電影表達還是媒體呈現,對這個社會來講,都是向善趨好的,都是一點一滴的正能量傳遞。直到這力量消解了人性中惡的一面,啟動互惠互利的人際關系程序。所以說,與其虛無犬儒,對所有“正面”“主旋律”嗤之以鼻,不如腳踏實地,踐履責任。(李曉亮)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