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足政策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島內外一體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就業增收始終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轉移就業,出臺了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優先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企業招收農村勞動力社保補差、小額擔保貸款等一系列措施。上半年,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實用技能培訓1740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7086人,社保補差超過8000萬元。
積極發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經濟,推進人均15平方米預留發展用地用于集體股份項目建設的政策落實,引導和支持失地失海農民集資入股發展現代物業和第三產業等配套項目,市財政按不高于項目總投資10%給予資金補助,島外區財政按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10%給予補助。近兩年,市財政支持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經濟項目6個,補助資金達1000萬元。
實施財政反哺政策,我市嚴格落實農資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繼續按每畝每年200元的標準給予基本農田管護費補助,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每畝補償標準由36元提高到48元,并直接發放到林權所在村(居)民。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促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領導對接掛鉤 深入基層共謀增收
今年,我市進一步完善市領導掛鉤聯系區、鎮(街)村(居)責任分工制度,并對掛鉤聯系的主要任務作出部署。市四套班子領導分別與全市6個區37個鎮(街)、37個村(居)建立掛鉤聯系,親自帶隊進村(居)入戶,實地調研,對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就業生活等提出具體指導,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各項惠農增收決策及時貫徹落實。
與此同時,各區也相應建立領導班子成員掛鉤聯絡鎮(街)村(居)制度,掛鉤“三農”重點項目,重點幫助村(居)發展重點項目和農民轉產轉業,全面做好促進農民增收工作。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