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25日訊(本網記者 段金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位人”逐步向“社區人”演變。過去,大事小事都找單位,現在,漸漸變成找社區。社區百姓幸福感如何,社區工作至關重要。
近年來,圍繞實現“愛在社區、美在社區、安在社區、樂在社區、和在社區”目標,福州市創新探索“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全力、貼心服務群眾,取得明顯成效。
“135”黨建工作模式,找到了社區工作的三個關鍵——誰來領導、如何組織、怎么服務。其中的“1”,即強化社區黨組織一個核心,“3”即建設社區工作者、黨員、志愿者三支隊伍,“5”即健全共同參與組織機制、民主管理監督機制、基本建設保障機制、服務群眾長效機制和黨建責任落實機制五項工作機制。
“‘135’模式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是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的有力抓手,有利于全面提升社區黨建科學化水平,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省會中心城市。”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說。
誰來領導——強化社區黨組織一個核心,組織架構邁向大覆蓋大循環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城市的基石。社區雖小,卻多元多樣,既有住宅小區,又有機關、企事業單位,既有社區居民,又有“單位人”。
2011年,福州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250平方公里,城市(鎮)化率達62.9%。社區承載的社會事務日益增多,社區黨員和黨組織也日趨多樣化。
“既有在職黨員,又有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還有人戶分離黨員、下崗職工黨員等。黨組織形態也多元化,有社區自身的黨組織,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還有非公企業、社會團體等兩新組織的黨組織。”鼓樓區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說。
變化之下,社區工作誰來領導?黨建如何開展?如何有效服務居民?
2010年,軍門社區率先開始探索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黨建組織體系。“縱向到底”,即構建1個社區黨委、6個小區黨支部和17個樓棟黨小組的三級核心網絡;“橫向到邊”,即實行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制,社區黨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實行共建,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參與社區建設。
軍門社區黨建格局為之一新。“實現了四個轉變,即組織架構由小共建向大覆蓋轉變,黨員管理由分散式向集約式轉變,資源整合由內循環向外循環轉變,社區管理由被動型向自覺型轉變,促進黨組織活動、黨員履職覆蓋到社區每個角落、每位居民。”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元邦說。
軍門社區的探索取得成效,福州市決定在全市推廣。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區黨委(黨總支)255個、小區黨支部637個、樓棟黨小組1291個。同時,積極推進黨組織擴展至集貿市場、商務樓宇、工業園區、特色商業街等,城區133座大型商務商貿樓宇普遍建立了黨組織,實現城區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全組建。
如何組織——建設社區工作者、黨員和志愿者三支隊伍,讓組織活起來強起來
組織建起來了,如何活起來、強起來?打造社區工作者、社區黨員和社區志愿者三支隊伍,是支撐的力量。
引進人才,提升素質,以職業化理念培養——福州市特別是鼓樓區,近年來傾力再造社區工作者隊伍,走在全省前列。
鼓樓區在全省率先實施“一社區一大學生”計劃,2007年以來,公開招考210名優秀大學生到社區服務,通過培養鍛煉,目前已有52人進入社區領導崗位。“社區工作者—社區領導—街道副職”的社區人才培養鏈計劃,更讓這些扎根基層的大學生看到上進的希望,目前已有35名社區書記通過公推競聘進入事業編制,其中4人通過公推公選擔任街道副職領導。
章歡芳即是其中之一。2005年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她,2007年放棄白領工作,投身軍門社區跟隨林丹學習,2008年9月調至后縣社區擔任黨委書記、主任,2010年通過公推公選擔任鼓西街道黨工委委員。建起福州首家社區“愛心銀行”,成立老爸義工隊、媽媽鵲橋隊、紅帆義學隊等志愿者隊伍……這位“80后”社區管家把社區工作做得風風火火,贏得居民贊譽。
社區黨員始終是中堅,福州各個社區也積極探索讓黨員有效履職、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新思路、新方法。2010年10月,鼓樓區開元社區創建“黨員工作室”,下設家政便民、幫扶助困等8個服務站,通過征集群眾需求、登記在案、跟蹤解決等方式,一對一為群眾服務。“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讓黨員履職有了途徑,服務居民更加機制化、長效化。”社區黨委書記鄭巧汀說。
福州市委組織部負責人說,福州市近年來積極引導黨員“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目前已有3.4萬多名機關和事業單位黨員參與社區黨員登記和服務活動,8731名流動黨員主動亮出身份,2759名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入社區。
適應社會化發展趨勢,福州市還大力培育社區志愿者隊伍,目前已有3000多支40多萬人。軍門社區已建立文明勸導、環保綠化、治安巡邏等10支特色志愿者隊伍,注冊社區志愿者1003人,占社區總人口的11.2%。去年,福州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送溫暖、獻愛心、倡文明的志愿服務發揮了很大作用。
“培育社區志愿者隊伍,開展志愿活動,是社區工作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理念,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也有利于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參與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群眾。”陳元邦說。
怎么服務——建立健全共同參與責任落實等五項機制,讓服務常態化長效化
有了組織、隊伍,但要長效發揮作用,必須有機制保障。建立健全共同參與組織、民主管理監督、基本建設保障、服務群眾長效、黨建責任落實等五項工作機制,就是讓“135”永葆活力的源泉。
服務好社區居民,需要筑牢基層基礎,“有人管事、有地議事、有錢辦事”,健全五項工作機制正是著眼于此。
近年來,福州市各社區的保障越來越“硬”。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撥款2000多萬元作為社區日常工作經費,從2007年起,每年給每個社區增加辦公經費1萬元。同時,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以上資金,實施社區活動場所達標工程,目前全市社區活動場所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的有210個,占社區總數的71.7%。
“軟”的支撐更有力。通過建立健全社務公開、社區黨員代表和居民代表定期評議社區工作、對社區兩委考核問責等多項制度,社區民主管理監督機制越來越給力。通過建立黨建工作目標管理、督促指導、考核評價等制度,社區黨建責任擲地有聲,“說到做到,說好做好”。
在開展社區活動時,大黨委兼職委員制的資源整合、共同參與、共建共享作用非常明顯。目前,福州全市有90%以上的單位與駐地社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有986個機關單位向社區開放活動場所1031處近28萬平方米。
如軍門社區,轄區內的鼓二小開辟了社區青少年宮,福州電信在社區建起全省第一個“智慧社區”,省疾控中心的職工之家每周3次無償向社區居民開放……“我們社區每年要舉辦60多場大大小小的文藝演出、節日慰問等活動,每次共建單位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非常支持。”林丹說。
無論是強化“1”,還是建立“3”,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群眾。如何杜絕一陣風,實現長效化?福州市以“五在社區”(愛在社區、美在社區、安在社區、樂在社區、和在社區)為目標,以開展助業、助醫、助老、助困、助學“五助”活動為重點,在社區建立起廣覆蓋、多受惠的公共服務體系。其中,諸多創新舉措給力便民利民、扶危幫困,如開辟社區“四點鐘學校”,解決父母下班前孩子無人照顧之虞;建立“慈善超市”、“愛心超市”58個,累計發放慈善款物6500多萬元,受益困難群眾達1.5萬多人。
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社區在助老上的作用更加凸顯。目前,福州市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10個,提供養老床位6748張,惠及上萬空巢、獨居老人。軍門社區90歲的盧希炯老人,兩個兒子都在國外,但他和老伴并不覺得孤單。每天他們都要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呆上很長時間,午餐和晚餐都在這里解決,除此還看看報,社區志愿者陪著聊聊天,“這里已經成為我的另一個家了!”老人說。
“135”,讓社區百姓感到更多的幸福。福州市要求,今年10月底前實現“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在全市475個社區全覆蓋,并培育100個示范社區。“135”,將引領“有福之州”更加幸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