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微博影響輿論走向
當名人遇上微博, 他們的輿論能量激增至“滿格”。甚至有專家說,微博時代就是意見領袖的時代。
微博的影響力取決于粉絲數量的多寡。有一個生動的比喻:當你的粉絲超過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像一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0萬,你就是一家電視臺。
在新浪微博人氣榜上,姚晨的粉絲量獨占鰲頭,和姚晨一樣擁有“電視臺”的還有小S、王力宏等20人;而擁有500萬以上“粉絲”的有59人。這是何等強大的磁場?即使排除那些不產生傳播效應的“僵尸粉絲”,剩余的粉絲產生的傳播效應也是驚人的。
專家認為,名人微博已成為發布信息和輿論醞釀的重要源頭。如在唐駿假學歷事件、李一事件、李開復“副教授門”等事件中,方舟子的微博信息和言論起到了關鍵作用。
轉發和評論功能讓名人的觀點更大程度地影響輿論。今年清明節前后,兩家門戶網站的微博客被暫停評論功能3天,失去了核心人物進行話題聚焦和情緒擴散的功能,微博言論立刻呈現出“碎片化”、“原子化”現象。這再次驗證了意見領袖對于全國性輿論熱點的形成,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美國的微博客“推特”有個統計,2萬名“精英用戶”,不到注冊總用戶的0.05%,卻吸引了“推特”上一半的注意力。中國的微博客也有類似情況。互聯網雖然降低了民眾表達的門檻,但少數知名網友的聲音,仍然影響著公眾的價值評判。在拆遷、上訪、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上,知名網友頻頻發聲,形成網上輿論強勢。
“7·23”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有人質疑稱事故系火車司機疲勞駕駛所致。“微博女王”姚晨以一名老火車司機的女兒身份,連發了兩則包含以下內容的微博:“火車司機潘一恒,是發現情況第一人,如想逃,只要往后車廂跑,或可揀回一命”、“正是他在那一刻,堅守崗位并拉下緊急制動,才為后面的乘客換回了一線生機”,有效引導了網上輿論走向。
不應忽視的是,由于網絡媒體把關人的缺失,以及個人因素等原因,名人微博也暴露出若干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提醒說,一些名人喜歡將自己的私事、私人情緒拿到網絡上來抱怨。他認為,這種抱怨本身社會價值很低,對輿論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持相似觀點。他認為,目前微博的社會影響力激增,但生態不夠平衡,多樣性不足,活躍人群和熱點話題比較單一,情緒化有余而理性不足。他建議,一方面要有更多權威機構人群進入,另一方面,名人發微博時,要充分認識到帶來的社會影響,要理性、全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