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搬出來是希望兒女們肩上的擔子輕一點兒”
在永安市林業新村旁,一道圍墻圍起兩座歐式粉紅色三層小樓,圍墻上寫著幾個大字——永安市老年公寓。
1日早上9點,盛夏的陽光已有幾分刺眼,中間的綠地空無一人。走進大樓,六七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正在樓梯口大廳處閉目養神,時不時相互輕聲聊上幾句。
“打牌咯,二缺二。”在二樓的活動室里,賴國興和藍千金老人正招呼著牌友們過來打麻將,桌上的麻將牌已經碼齊了。
趁著牌局還沒開始,記者與他們聊了起來。
“一個月才900多元,有人照顧飲食起居,吃得香睡得香,有人陪我打門球玩牌打麻將,日子過得相當舒心。”78歲的賴國興是三明一名退休教師,說起話來條理清楚。他打趣說,在老年公寓內他年齡不是最大,資歷卻是最老。
賴國興膝下有2女1男,各自成家立業,退休后的他就近住在三明的女兒家中,女兒女婿又要上班又要顧孩子和老人,忙得團團轉,賴國興本想幫著買買菜接送外孫,可由于沒有電梯要爬6層樓梯才到家,很快便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3年,永安老年公寓還沒正式營業,得知消息的賴國興趕緊跑過來參觀。一看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回家第一件事就跟兒女們說要住到老年公寓去。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能養活你,沒必要去住老年公寓,再說這事給街坊鄰居知道了我們怎么見人啊?”這一想法立即在家里引起軒然大波。
當年10月,賴國興對兒女勸說不為所動,成為第一批入住永安老年公寓的“元老”。
“時間過得真快,已經十年了。”其實,當時的賴國興經歷了一番“艱苦抉擇”:誰不希望退休了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兒女們正是干事業的時候,搬出來住,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兒女們肩上的擔子輕一點兒。
由于有著類似的經歷,賴國興的選擇讓81歲的藍千金心動。為了說服子女讓她住進養老院,她還賭氣一個人跑回上杭老家住了好幾天,最后兒女們才勉強同意。
如今,賴國興和藍千金的兒孫們有空就來老年公寓看望他們,也時常勸他們回家住,可得到的多是這樣的答復:“有空來看看我就行了,你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我在這里挺好。”
永安市老年公寓主任黃維武介紹說,這家三明首家養老機構采用公辦公營模式,成立之初,不少人認定它將成為民政局的一個“大包袱”,現在看來,隨著社會需求和老年公寓知名度的提高,老年公寓不僅沒有被社會冷落,反而“一床難求”。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