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跟公司簽訂的協議,在公司有收益的情況下,林石艷每年每畝地可以獲得3斤茶青的“分紅”。這些茶青,他可以自己“處置”,也可以按當年的收購價賣給公司。去年,光5畝口糧田,林石艷就有了2250元的“分紅”收入。
然而,讓林石艷高興的遠不只這些。
土地流轉發展農業,勞動密集性的種養業經營,需要大量勞動力,公司長期雇用農民工45人左右,階段性雇工在200人左右。村民們忙完自留地上的農活后,就受雇到公司打工,家門口就能掙錢。這樣的好機會,林石艷自然不會錯過。
林石艷說自己每年掙的工錢不算多,但也有4000多元。原本一年收入2萬多元,這幾年太子參行情好,自家種的2畝太子參收入在1萬6千元左右,加上5畝口糧田的分紅,一年下來也有5萬多元的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
村里的林金全夫婦也很高興,他們告訴記者,每年除了自己種太子參收入3萬元左右外,為公司打工也可以掙8000元以上。“以前1畝地一年忙下來差不多5擔稻谷,也就500多元,和打工收入比起來真的差很多。”
據澤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良堯介紹,“公司引進工廠計件模式,每一項耕作程序都先制訂標準,驗收合格后付給工錢。1畝地可以種植4000多株茶苗,一天就基本上可以完成,工錢120元到200元,有些村民一年下來僅工錢就可以掙1萬多元。”
入股分紅,家門口打工收入頗豐,每年村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家鄉的變化吸引了許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返鄉。不到30歲的林國寶本來舉家在石獅打工,去年他開始回鄉種太子參,同時也給公司打工,一年下來凈掙5萬多元,是在石獅打工時的2倍多。
土地流轉,給嶺后村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荒山變竹林、貧地變茶園,嶺后村的農業從單一走向了多樣,目前已經形成烏龍茶1000畝、中藥材500畝、毛竹1000畝、油茶1000畝的產業規模。原來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村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頭。
為了讓公司早出效益,讓自己多得利益,村民打工時積極性都很高,而且對怠工、慢工、偷工的現象敢于監督、揭發。 數字顯示,嶺后村人均收入已從2007年的3700元,提高了到2011年的7100元,增長了92%。
此外,這幾年村里還先后完成了農用電網改造、有線廣播電視、村辦公大樓、群眾休閑活動中心等建設,硬化了5公里長的村道,興修水利設施2000多米,改造和新建人飲工程管道2600米,全面實現“五通”,解決了5個自然村飲水問題。
富溪鎮黨委書記謝立平表示,下一步將在全鎮范圍內推廣嶺后村的土地流轉模式,建立土地流轉平臺,加強政策咨詢、指導和服務等多項工作,確保該模式在富溪鎮生根、發芽、結果。
2002年以前,嶺后村的人均收入在全鎮11個村排名時總是“墊底”,但是到2011年時,嶺后村已經位列全鎮第三,成功擠進了前“三甲”。借著扶貧開發的東風,嶺后已然成了“領先”。這個原本偏僻貧困的小山村,如今正蛻變成為全縣扶貧開發建設新農村的樣本和典范。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