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373期封面
從精神勝利到自我矮化
屌絲傳
2012年,一個新詞在網絡流行:屌絲。
普通網友自稱屌絲,IT精英也自稱屌絲。白領之間互稱屌絲,文化名流也戲說屌絲。
它更多是一種自嘲,在自我精神的維度放下精英姿態(tài)與體面身段,謙恭得甚至到了自我矮化的層面。
在“成功學”盛行多年后的今天,“成功”也在被解構,現(xiàn)實也變得越發(fā)骨感。面對普通和平庸的自我,接受還是拒絕,順從還是反抗?他們付之一笑:我是屌絲。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產世代”有向“下流社會”加速墜落的趨勢。日本職場因泡沫破滅而向下行,美國家庭因金融危機而破產,歐洲五國的高福利遇上了歐債危機,中國內地與港臺的民眾都飽受高房價的拖累,黃耀明的《下流》唱:“他們往上奮斗我們往下漂流/靠著剎那的碼頭答應我不靠大時代的戶口/他們住在高樓我們淌在洪流/不為日子皺眉頭答應你只為吻你才低頭”。
從歷史線索來看,精神世界里一直有隨遇而安的支流:你追名逐利,我自狂狷;你要做人上人,我安貧樂道;你有你的實力,我有我的精神勝利法;你追求崇高,我躲避崇高;你要你的成功,我要我的快樂。
阿Q有精神勝利法,屌絲卻寧可以貌似自我矮化的方式來接受現(xiàn)實。他們并非沉淪,而是以新的方式來取得跟社會、跟自己的和解。
自稱為屌絲的人,不是社會的負擔,也不要博取任何同情。他們真實生活,也搜索各種正能量,“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
用“屌絲”還是“吊絲”,我們一再猶豫。但做這個專題的初衷,是從社會學意義上,關注一種耐人尋味的社會人格發(fā)育軌跡,對一種精神新困境向社會敲響警鐘。以此,揭微顯隱、正本清源實屬必要。
一個健全的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屌絲逆襲的夢幻傳奇,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真實機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